民以食為天。時下,美食紀錄片已經(jīng)成了紀錄片最熱門的題材之一。7月開始,視頻網(wǎng)站相繼推出了《宵夜江湖》《人生一串2》兩檔美食紀錄片。這兩檔紀錄片的口碑和市場反響卻各不相同,《宵夜江湖》豆瓣評分5.2分,《人生一串2》則拿到8.7分的高分。在美食紀錄片市場從“藍海”漸變成“紅海”的背景下,走怎樣的路線才能創(chuàng)新與突圍?拍的都是市井美食,為何兩部作品口碑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1.0階段:全景式呈現(xiàn)
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觀眾對于美食節(jié)目的印象,大抵就是1979年央視開播的《為您服務》,以“服務”的形式向觀眾科普一些烹飪知識;或是央視1999年誕生、此后紅極一時的《天天飲食》——這檔節(jié)目以“飲食”為主題,通過攝影棚里的現(xiàn)場烹飪,向觀眾介紹一些美食烹飪方法。無論是《為您服務》《天天飲食》,還是之后興起的一系列模仿《天天飲食》的節(jié)目,它們都屬于美食類綜藝,而不是紀錄片。
真正讓美食紀錄片一躍登上巔峰的,是2012年央視推出的、陳曉卿執(zhí)導的《舌尖上的中國》。拍一部以“吃”為主題的紀錄片的想法,早在10年前就縈繞在陳曉卿的腦子里,限于當時的條件和技術,一直未能實現(xiàn)。直到2011年,央視紀錄片頻道CCTV-9成立,《舌尖上的中國》這一項目得以通過,并于2012年驚艷出場,才掀起了之后的美食紀錄片熱潮。
總體而言,《舌尖上的中國》1、2季整體貫穿的一個拍攝思路是:食物實在是太美太香太好吃了——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食物不僅僅是用來“果腹”的,食物背后有人、有故事、有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既注重“吃”,也注重在“吃”背后的人與事上面做文章。它對美食的呈現(xiàn)是全景式的,大江南北、山河湖海,應有盡有的美食和口味;它對美食文化的呈現(xiàn)也是全景式的,背后立住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人情——經(jīng)由食物這個窗口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陳曉卿本身就是一個資深美食愛好者,他懂美食,也愛吃美食,在他的整體把握下,《舌尖上的中國》1、2季縱然凸顯的是“中國”,但“舌尖上的美味”是基礎也是根本。紀錄片俯拾即是關于食物的種種科普,美食的呈現(xiàn)成為紀錄片的主體。雖然有人說,陳曉卿拍的美食“普通人大多吃不起”,太過高端;但實際上,美食既是飲食,也是文化和審美,“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2.0階段:垂直化、細分化
陳曉卿一人就將全景式呈現(xiàn)的美食紀錄片推到了頂峰,后繼者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了。直到2018年,離開央視的陳曉卿再次推出了《風味人間》,延續(xù)的是《舌尖上的中國1》的模式,依舊贏得了極好的口碑。
后繼者不敢跟隨,一方面是超越的難度太高了,另一方面是全景式呈現(xiàn)的拍攝手法難度系數(shù)太大——費時、費人力、費錢。像《風味人間》7集,陳曉卿團隊的拍攝就歷時2年、橫跨全球5大洲、探訪20多個國家,是相當費錢的。
于是,垂直化、細分化,成為美食紀錄片可供開拓的一個方向:分區(qū)域、分食物、分類型,既可節(jié)省拍攝成本,也可以實現(xiàn)差異化競爭。
2016年,《舌尖上的中國2》的主力團隊就制作了一部《尋味順德》,專注于廣東順德地區(qū)美食的挖掘,風評極好?!秾の俄樀隆肺茨艹鋈?,真正讓垂直化美食紀錄片成為“顯學”的,是2018年B站出品、陳英杰等人執(zhí)導的《人生一串》。
《人生一串》1、2季挺“聰明”,他們在茫茫“紅海”里找到了一片“藍海”,一個專題6集都用來講烤串。第一季攝制組從32個省份近500家店中篩選了30多家進行拍攝,素材豐富,為我們詳細梳理了圍繞燒烤的方方面面問題:除了烤,還有哪些做法?都有哪些食材?全國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燒烤?“國內(nèi)首檔呈現(xiàn)國人燒烤情結的專題片”的稱呼,名副其實。
地域美食有人做過了,某種具體的食物有人做過了,《早餐中國》和《宵夜江湖》找到新的切入點是一日三餐,不同的時辰有不同的飲食特色。像《早餐中國》每集介紹一個地方的一間最受本地人歡迎的市井早餐店,由此也構建出了一個美食圖譜和美食中國。《宵夜江湖》則以沈陽、西安、武漢、重慶、杭州、南寧、廈門、廣州八個城市的宵夜美食為介質,勾勒出不同城市的品格,以及一幅幅夜市生活圖景。
值得一提的是,垂直化、細分化式紀錄片雖是小投入辦大事,但跟全景式美食紀錄片相比,它也有一個同質化的弊端,拍的都是大排檔、小餐館、路邊攤。有市井氣、很生活化,但審美感不足,文化的厚重感也欠缺了些。
沒有了美食,也就丟掉了“魂”
無論是全景式的美食呈現(xiàn),還是細分化的美食呈現(xiàn),不同的美食紀錄片口碑差異很大。像《舌尖上的中國1》豆瓣評分9.4分,第三季的豆瓣評分僅有3.8分;《人生一串2》的豆瓣評分8.7分,《早餐中國》7.9分,但《宵夜江湖》就只有5.2分。口碑懸殊的根源是什么?
《舌尖上的中國》1、2季,以及《人生一串》1、2季的成功,一個根本原因在于,它們很好地均衡了美食與故事之間的關系。像《人生一串2》,跟第一季一樣,鏡頭特別簡單直接,它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而是直接對準美食。一塊塊肉穿起來,一爐爐炭火烤起來,煙霧繚繞、熱氣騰騰、色澤鮮亮,即便在屏幕前,都可以感到撲鼻的香氣。對美食最大的肯定無疑就是那操著不同口音說出的“好吃”二字,一部好的美食紀錄片也應該是讓觀眾覺得“好吃”,并發(fā)出彈幕“多謝款待”。《人生一串2》再次做到了。
當然,食物從來不只是食物本身,食物背后有人生百態(tài)?!度松淮?》雖著力刻畫食物,但并不意味著它刻意排斥食物背后的故事,只是它努力做到了不煽情、不刻奇、不喧賓奪主。導演陳英杰曾說,他想把鏡頭聚焦于市井美食、人生百態(tài)和草根英雄。很多觀眾一開始只是接受味蕾的誘惑,可一不留神就發(fā)現(xiàn),走腎走著走著,就走了心。
就比如第一集《您幾位啊》最后講到西南交大峨眉校區(qū)月牙山燒烤,食客主要是大學生,很自然地從燒烤攤的聚餐過渡到大學的友情、困惑與別離,令人心有戚戚?!度松淮?》好看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美食背后的市井煙火氣和“油滋滋的生命力”。
觀眾會納悶,這《宵夜江湖》也有美食,也有世間百態(tài)啊,怎么口碑差別這么大?癥結在于,《宵夜江湖》中美食和人文的呈現(xiàn)比例失當,關系顛倒;并且文案刻意拔高,“文過飾非”?!断菇分?,宵夜更像是引子,不過是起興,主創(chuàng)團隊似乎無意于告訴觀眾,一道宵夜所需的素材是什么,具體該怎么烹飪,它最后的味道是什么樣的,甚至有時停留在食物上的單個鏡頭就匆匆?guī)酌?。?jié)目想重點呈現(xiàn)的是,賣宵夜或吃宵夜的人的故事??善ぶ淮?,毛將焉附,沒有動人的美食呈現(xiàn),你講述的那些與食物有關的故事,也就顯得過分刻意,充滿雕琢的味道。
像《宵夜江湖》第一集講述的是沈陽的宵夜故事,第一個小故事談到的某夜場里的烤牛骨髓、炭烤豬心,其時長是七分鐘,但節(jié)目對兩道食物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兩分鐘(烤牛骨髓不超過30秒),其他時間都是夜場歌手的甘苦談。問題是,這二者有啥聯(lián)系?并且,雖然可以理解夜場歌手的不易,但節(jié)目大段呈現(xiàn)了大盆喝酒(喝完了吐)、嘴含鞭炮等夜場文化(臺下觀眾拍手稱快),傳遞的并不是“豪邁”的氣質,而是像有人說的,“拿糟粕當寶貝”。
再如《宵夜江湖》與《人生一串2》恰巧都講到了沈陽同一家主打羊槍燒烤的串吧,《宵夜江湖》大概5分鐘時長,《人生一串2》近9分鐘,《宵夜江湖》主打的是“壯陽”的擦邊球來體現(xiàn)市井氣(更近乎“俗氣”),《人生一串2》不僅對于美食有更豐富的呈現(xiàn),它還善于從老板與老板娘的互動發(fā)現(xiàn)真正妙趣橫生的市井氣,“二哥收拾羊,二嫂收拾二哥”。
總而言之,美食紀錄片,美食的呈現(xiàn)效果定成敗。美食呈現(xiàn)效果理想,故事才是加分項,否則一切都顯得飄忽。
□李愚(劇評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