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救護知識進校園、稅法進校園、禁毒進校園、防治艾滋進校園……從2000年到2016年,教育部統(tǒng)計各相關部門印發(fā)文件或明確要求加強的專題教育有100多項,與教育無關的臨時任務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對此,許多學校都感到頭疼,每個部門都有工作要開展,都有文件要落實,都要求“從娃娃抓起”,但是娃娃真能“不負使命”嗎?這樣硬抓、死抓、強抓,真不怕把娃娃給抓“壞”了?
俗話說得好,“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作為人生的起始階段,教育從娃娃抓起,可以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基本的道德是非觀念,這很有可能受用一生。如今各部門強調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醫(yī)學常識、自救知識等,客觀上反映了政府、公眾對教育重要性的認知在不斷提升。但必須意識到,娃娃的身心發(fā)育和接受能力有限,基礎教育也有科學的內(nèi)在規(guī)律。如果只看到重要性,而不講方式方法、不求入腦入心,其結果勢必是層層加碼,將“從娃娃抓起”變成完成上級任務的噱頭。事實已經(jīng)證明,許多行政部門借著教育部門的紅頭文件進校園,目標宏大但沒有計劃,形式多樣卻沒有內(nèi)容,蜻蜓點水走過場,拍個照片發(fā)發(fā)稿,非但沒有達到教育初衷,反而讓娃娃學到了形式主義那一套,過早地開始“懷疑人生”。
談到教育的規(guī)律,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意思是說,教育是埋下一顆種子,切忌流于形式、走馬觀花。這個道理簡單通透,但要掌握好真心不容易。生活處處是怪聞:江蘇揚州某學校開了一門傳統(tǒng)文化課,結果只能去搜羅民間藝人,連路邊擺地攤做竹編的老人一并請來;有部門在學校普及“非遺”做刺繡品,好好的家庭作業(yè)變成了“家長作業(yè)”;還有的推廣“普通話周”,不過貼幾個口號和標語,拉一群娃娃做“群演”,就當達標了。以上種種現(xiàn)象中,一些專題教育有沒有必要開、學校有沒有條件開、應該以何種形式開,娃娃和老師們最清楚不過。多問他們的想法,少些拍腦袋決定,根據(jù)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抓”,不是更有效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從娃娃抓起的專題教育,根本就是偽命題。文明養(yǎng)犬知識普及巡回宣講、秸稈禁燒系列活動、防范金融詐騙知識競賽……這些項目乍聽起來有模有樣,細想一下都經(jīng)不起推敲,這不都是成人世界自己的問題嗎?怎么好意思腆著臉“從娃娃抓起”?“從娃娃抓起”的背后,折射的大都是成人自身的不足。就這點而言,還是從成人自身抓起吧!自己都做不到修身自省、以身作則,怎么指望教好娃娃?
一句“從娃娃抓起”,根子里反映的是行政和教育部門之間的界限不清。避免“從娃娃抓起”變成“萬能鑰匙”,要進一步理順行政、教育、學校三者的關系,杜絕行政任務一股腦地強加于教育,杜絕教育任務一刀切地強加于學校。(王慶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