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怎么啦?就在幾年前,人們尚樂見“人人都有麥克風”帶來的表達多樣性,如今自媒體卻似乎進入了各種問題的集中爆發(fā)期。
據《新民周刊》報道,地產自媒體敲詐勒索觸目驚心。一些房地產自媒體人干起了敲詐勒索房地產企業(yè)的勾當,定期向房地產企業(yè)收“保護費”,還隔三岔五“組團”精準打擊企業(yè),肆無忌憚地榨取“媒體投放費”,有的公號甚至因此年入千萬元。
基于移動端傳播技術,自媒體傳播的廣度和速度呈現了指數級的飆升,特別是垂直領域的自媒體更能觸及目標人群,在細分專業(yè)領域中有更大的話語權,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行業(yè)公號的一篇閱讀量“10萬+”文章,足以在特定領域中掀起一場輿論風暴。動輒在朋友圈刷屏的傳播態(tài)勢,也足以讓相關行業(yè)的企業(yè)心驚膽戰(zhàn)、唯命是從。
房產界的自媒體還有自己的生意經,他們有的出身于房地產公司,有的來自公關公司,有的來自正規(guī)媒體。這些人對房地產開發(fā)流程相當熟稔,也頗能揪住一些企業(yè)的“小辮子”,再加上深諳傳播規(guī)律,讓其做出的報道更具殺傷力。有的趁相關房地產企業(yè)在四面楚歌的公關危機期,故意曲解公司財報數據,片面強調企業(yè)的“高負債”,營造大廈將傾風雨欲來的局面;有的把企業(yè)的正常人事調整說成“高層換血”“公司內訌”。有的甚至直接威脅:“我手頭已有成百上千個有意向的客戶名單,如果我寫一篇黑稿砸群,你看著辦吧。”這已經不單純是自媒體在打擦邊球、做小動作,而是赤裸裸的敲詐勒索了。
自媒體也成了抄襲、剽竊的重災區(qū),而且一些自媒體采取了更加隱蔽的著作權侵權的手法,通過將他人原創(chuàng)摘編整合“洗稿”,用千字10元至30元的報價找網絡寫手,將“爆款”原創(chuàng)文章移花接木、改頭換面上線,已形成龐大地下產業(yè)鏈,讓原本的“自”媒體不再有個人原創(chuàng)的清新,反而充斥著洗稿、抄襲的油滑和齷齪。
此外,自媒體還盛行各種博眼球的“標題黨”、販賣焦慮的流量王,唱衰中國、危言聳聽者、充當商業(yè)打手者等劣跡更是不一而足。
在流量井噴的刺激之下,不少自媒體有了橫刀立馬、縱橫江湖、天下無敵的錯覺,網上扒一扒資料,隨手裁剪的文章,被冠上一個聳動標題,就能讓行業(yè)巨頭乖乖就范,動輒打造一波輿論熱潮,借流量的力量讓被打擊的對象主動獻上真金白銀,是何等猖狂和自我膨脹。
亂象歸亂象,流量歸流量。人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當前充斥于自媒體領域的“失范”現象,是媒體轉型期的特殊現實。
互聯網的傳播方式,打破了近200年來基于現代傳媒工業(yè)形成的新聞規(guī)范,平衡表達、多信源交叉求證、媒體表達中立態(tài)度等原則,在憤怒、驚悚引爆傳播井噴的算計之下似乎變得一文不值。
相反,自媒體傳播模式是向讀者高度賦權,異化成了“流量拜物教”。一些自媒體不講中立表達,去取悅、迎合粉絲,受眾喜歡什么就投喂什么,利用人心理的陰暗面賺流量,各種陰謀論、夸張表達、標題黨泛濫,換來的是節(jié)節(jié)攀升的轉發(fā)和點擊。這樣又反向形成“信息繭房”,讓相關受眾沉溺于自己“喜歡”的被扭曲的信息臟水中。這個現象類似于當年美國歷史上的“黃色新聞時代”,一味嘩眾取寵,不講規(guī)矩,毫無廉恥。
其實,自媒體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自媒體文章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輿論動員,影響現實,改變線下世界。有多大能力,就要承擔多大責任。利用自媒體賺得盆滿缽滿、動輒一個公號估值幾個億時,就強調自己是新興產業(yè),被要求承擔保護著作權責任、承擔報道責任時,就強調自己是“個人行為”,這是把兩頭的便宜都占了。
傳統(tǒng)媒體要講新聞真實、傳播倫理,自媒體同樣要講表達真實、傳播倫理,揣著明白裝糊涂,故意制造謠言或者故意誤導公眾,甚至搞成“網絡黑惡勢力”橫行霸道、行敲詐勒索之實,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
自媒體還很年輕,但這不是讓制度姑息遷就,成為法外之地的借口。整個市場需要自我規(guī)范,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法律之手的及時規(guī)范和懲戒,還需要被傷害的企業(yè)、公民個人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這樣才能對市場形成正向的反饋。打著“萬物皆媒體,顛覆一切規(guī)則”的旗號,玩著敲詐勒索、謠言橫行的勾當,早晚要“翻船”。(王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