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中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轉發(fā)的大量所謂“科學研究表明”文章。開頭都“科普范兒”,充斥高深晦澀的專業(yè)名詞、“重量級”專家解讀、“權威”數據援引。近日,“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偽科普”式虛假醫(yī)療廣告,大多集中于兩性疾病、健康養(yǎng)生等領域,被一些民營醫(yī)療機構或商家利用,包裝宣傳其產品或服務。
對于這類“偽科普”信息,相信許多人應該不會太陌生,它們經常出現(xiàn)在朋友圈或者親戚群里。面對這些“偽科普”,別說一些缺乏相關科學常識的人,就是許多文化程度較高的人也經常缺乏“免疫能力”,時不時“中招”。
原因是,這類“偽科普”信息不是一眼能看穿的粗制濫造的“營銷帖”,或者有明確標識的廣告,而是利用了人性中的認知偏好精心炮制而出。一句話,它就是專門為讓人“入坑”而來,其偽裝術堪稱科普界的“竹節(jié)蟲”。
可是,“偽科普”就是“偽科普”,不會是真的,偽裝得再精巧,也依然“假的真不了”。這種“偽科普”文章,提供的是假信息、假邏輯、假論證,對人當然也就只能造成誤導,不可能產生任何正面作用。實際上,在醫(yī)藥、養(yǎng)生領域,由此類“偽科普”造成的傷殘、中毒、毀容、延誤治療、病情加劇等惡果,簡直數不勝數。
比如,此前有人打著科普的名義,斷言所有疫苗都有害,勸告父母別給寶寶打疫苗,導致一些父母產生“疫苗恐慌癥”。但實際上,疫苗為人類的健康筑起疾病預防的綠色城墻,讓無數人遠離傳染病的侵擾,大大降低了流行病的發(fā)病率,甚至消滅了像天花這樣的疾病。
這次新華社的調查報道表明,許多“偽科普”文章的炮制,其實是源自一些人處心積慮、有策劃、有訴求的刻意“炮制”,背后是一些人見不得光的蠅營狗茍。不少“偽科普”其實是真廣告,“偽科普”信息本身是許多不法商家逃避廣告審查義務的手段。
從法律角度上說,炮制“偽科普”文章實施廣告宣傳,無異虛假廣告,顯然是違反了《廣告法》中對于廣告真實性的最基本的要求。雖然“偽科普”文章利用了信息傳播和廣告宣傳之間模糊的地帶,但背后的利益訴求卻是很難掩蓋的。另外,一些“偽科普”炮制者,本身就相當無知,為了達到傳播效果,往往刻意夸大某類疾病的嚴重程度、傳播速度。如此,那就是在編造虛假信息,可能觸犯《刑法》中“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
可以說,打擊惡意炮制“偽科普”的行為,于法有據,相關部門以及一些自媒體平臺也不妨行動起來,真正從“生產”端堵住此類虛假錯謬信息的出現(xiàn)??破罩?,在于其真,炮制“偽科普”違背了科學倫理和法律的底線,依法打擊,相信也是許多深受其害的網友盼望已久的事情。(溫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