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廊下鎮(zhèn)朱桂芳自制的“外婆青團” 本報記者 陶磊 攝
油綠如玉,糯韌綿軟,青團是清明的傳統(tǒng)食物。從咸蛋黃肉松餡兒,到腌篤鮮、蟹粉等口味,“網紅青團”年年翻新,吸引饕客排隊嘗鮮。
在滬郊鄉(xiāng)間,仍然保留著手工自制青團的傳統(tǒng),割艾草、舂青汁、揉團子、土灶蒸,“舌尖上的記憶”別有一番風味。
手工青團 包住回憶和情懷
“第一次吃到艾草青團,味道很清甜、很特別。”清明前夕,位于松江天馬山腳的九曲村迎來一批特殊的客人,10余戶來自云南瀾滄的拉祜族家庭走進小村,體驗民俗文化。
圓形、桃形、方形,眼前一個個碧綠果子著實可愛,這些青團均是64歲的村民楊金芳親手制作的,每一道步驟都依循傳統(tǒng)。一大早出門,到附近田野割了一籃子艾草,揀出嫩葉清洗干凈,用沸水焯燙。“煮艾草葉時,加一點石灰粉,香味會更濃,顏色也更亮。”
隨后,楊金芳用石臼將艾葉舂成糊狀,再用粗布擠出汁液,碧綠的艾草汁清香滿溢。只見她將青汁倒入糯米粉中拌勻,加入熱水揉成團狀,分別包上豆沙、芝麻、筍絲、蘿卜絲等餡料,放入模具壓花造型,最后墊上粽葉裝進籠屜,“這樣蒸時不粘籠、吃時不粘手,還會有粽葉的清香。”
“買來的青團,總是缺少那么點味道,不如自己手工做的甜糯和清香。”20分鐘后,青團出爐,客人們贊不絕口,讓楊金芳欣喜不已。她坦言,以前村里制作青團習俗很盛,不僅在元宵、清明等節(jié)日,每逢婚嫁、壽誕、添丁等喜事也會做青團、送青團,“青團里有不少回憶和情懷,希望年輕一代能夠留住記憶,傳承民俗。”
外婆青團 尋找兒時的味道
“這過日子呀,就像做青團,慢慢地搓,慢慢地揉,就會過得圓圓滿滿。”家住金山廊下鎮(zhèn)的朱桂芳,沒想到自己成了“網紅”,電視臺采訪、游客慕名而來,只為一探她自制的“外婆青團”。
走進朱桂芳家,糯米和青汁的香甜氣息撲鼻而來。她做青團,采摘的是新鮮油菜葉,放入大鍋中,加上石灰水,攪拌煮上十分鐘,撈出洗凈后就成了天然的染劑。將菜葉和糯米粉混合后,反復按壓揉搓,直到看不見菜莖,就算完成面團制作了。
“揉面前,要把洗好的菜先放在灶頭上燒,再放到糯米中,因為粉是涼的,所以菜必須要是燙的。動作要快,菜冷了就不好做。”朱桂芳一邊分享竅門,一邊將煮好的紅豆沙填入面團,慢慢收口后,一個青團就完工了。放入土灶,大火悶蒸,半小時后墨綠的青團就出鍋了,墊上一張菜葉格外誘人。
“原汁原味的感覺,吃起來有春天菜地里芳草的清香,不油膩很健康。”不少游客感嘆,小小青團,有一種兒時的味道。沒有花哨的噱頭,憑借地道的口感,“外婆青團”贏得不少回頭客,近年找朱桂芳預訂青團的人越來越多。“每只2元,好吃又實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