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空氣對話是培養(yǎng)想像力的起點
有些孩子學會講話之后,除了玩玩具、看繪本以外,會有另一種游戲方式;他們開始為絨毛玩偶取名字,當成朋友一樣玩耍、聊天,或是和空氣對話,彷彿有個爸媽看不見的“隱形朋友”,如影隨形陪著孩子。
這樣的情形最早可能在兩歲前就出現(xiàn),尤其容易發(fā)生在獨生子女,或與弟妹年紀相差較多的大寶身上。爸媽看了或許會感到不安,擔心“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特別體質(zhì),還是需要到心智科去做診斷治療?”有的爸媽直接厲聲斥責,表示沒看到任何人,孩子不應該說謊。出發(fā)點雖然是在規(guī)范行為,卻容易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及創(chuàng)造力,久而久之會讓他們變得“不敢作夢”。
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是正常的成長進程,他們在肢體和語言的發(fā)展到了某個程度,會有想要模仿週遭所見所聞的欲望,特別是把大人之間的對話,或是對他們說的話、做的行為記錄下來,再用自己的方式呈現(xiàn)。有創(chuàng)意的孩子就會進行角色扮演,賦予玩偶名字和性格,甚至想像身邊有一個虛擬的朋友,再建構(gòu)許多幻想情境,與這個朋友進行互動,可說是他們培養(yǎng)想像力的起點。
孩子長大,“隱形朋友”就會自動離開
一般來說,孩子在步入學齡期,接觸到許多同儕,生活圈逐漸擴大之后,這樣的行為就會慢慢消失。所以爸媽不用太擔心孩子的心智是否異常,并刻意讓他們“面對現(xiàn)實”,不妨就讓孩子借著與“隱形朋友”的互動,滿足他們的幻想空間吧!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對孩子將來無論是學業(yè)或才藝上的發(fā)展,都大有益處。
不過,爸媽同時也需要觀察孩子是否會過度沉浸在幻想的虛擬世界,而對現(xiàn)實的人際接觸、同儕相處感到排斥、畏懼或恐慌。此外,若此情形過于頻繁,也可能反映孩子內(nèi)心的孤獨,渴望在生活中有一個玩伴,爸媽若無法給孩子其他兄弟姐妹,應多花時間陪孩子,增加更多的親子互動;畢竟再多再好的玩具,都比不上實際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