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訊 54歲的宋勝清是百度百科中“臭鲅魚”的代言人,家住青島膠州市九龍街道后海莊村。宋家世代都是漁民,從宋勝清的爺爺開始,宋家人便用傳統方式腌制“湯腌鲅魚”,30多年過去了,宋勝清依舊堅守著這項傳統技藝。2017年5月,宋家的腌魚手藝入選膠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月27日,膠州市優(yōu)秀餐飲企業(yè)聯誼會暨青島地域美食、名店榮譽牌匾發(fā)放儀式活動在板橋人家大飯店舉行,傳統湯腌鲅魚喜獲“青島地域美食”稱號。
堅守傳統技藝40年
相傳名末清初,宋氏祖先因逃避戰(zhàn)亂來到膠州,由于緊靠海邊,靠出海打漁為生。據傳說,宋氏祖先出海捕魚經常漂幾個月才回來。漁船靠岸后都要對比哪家的魚做出來更好吃。為不斷翻新花樣,有的把剛打撈上岸的鮮魚有序地放進木桶,用自家曬的海鹽腌制起來,過一段時間后拿出來蒸著吃。沒想到魚肉入口即化、香鮮無比,引來了周邊漁民的競相仿效。從那以后湯腌鲅魚便流傳了下來。
可到了上世紀70年代,當地開始有了冷庫,這傳統手藝就逐漸消失了。后海莊村的湯腌鲅魚技藝,開始于清朝嘉靖年間,當時只局限于手工制作,新中國解放后,當地成立水產站,通過供銷社后統一供應各地群眾。因后期建成冷庫,傳統技藝開始不受青睞。唯有父親宋錫業(yè)一直堅持湯腌鲅魚傳統技藝。
1989年,宋勝清跟隨家人接觸湯腌鲅魚,1994年跟隨父親學習湯腌鲅魚的制作方法。經過十年的專心學習,對鲅魚腌制的各個步驟都了然于心,腌制的鲅魚及其他海產品在當地小有名氣。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一輩子堅持一件事,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不一定有誰能堅持下去。而這一堅持,便是30多年。
匠心傳承舌尖美味
傳統湯腌鲅魚在歷史進程中,從選購鲅魚到入缸腌制,需要經過清洗、晾干、脫水、腌制、加湯和發(fā)酵等十多道的工序,通過自然發(fā)酵,不通過人為任何添加劑的干預,來縮短腌制的時間,因此腌制出來的鲅魚香鮮無比,味道純正。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傳統美食研究價值。
近年來,宋勝清繼續(xù)深入開展行業(yè)調研,較全面收集匯總湯腌鲅魚的特色區(qū)域和海產品腌制的各類綜合信息;全面了解海產品腌制的技術、設備、人才、市場等行業(yè)現狀;總結、整合行業(yè)資源,為推動傳統湯腌行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提供依據和基礎。
2004年以來,宋勝清多次進行廣泛的行業(yè)調研工作,建立了湯腌鲅魚的基本信息資源庫,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開發(fā)新的品種。宋勝清在傳承傳統湯腌鲅魚的基礎上,研究開發(fā)出蜢子蝦醬、梭子魚、咸菜、魚雜、魚鹵鴨蛋等十多個品種。由于該項目是傳統產業(yè),不受年齡限制,老人和年輕人都可以干,所以解決了本村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大大提高了社會效益,起到了家庭和諧的作用,使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讓非遺美食走得更遠
膠州湯腌鲅魚車間占地面積1500多平米,建筑面積2000多平米。為了將傳統湯腌鲅魚技藝傳承下去,在前期使用傳統鲅魚腌制器械的基礎上,投入120多萬元新建腌制車間,目前傳統湯腌鲅魚制作員工8個人,年產值380多萬元。 一缸缸老湯鲅魚,不僅僅是膠東半島獨有的美味,也是漫長歲月中守護的記憶咸香。宋勝清的“臭鲅魚”從一份產品變成了一種情懷,其中的故事也都腌制在了40年的湯水里,隨著鲅魚一起陳釀發(fā)酵。傳承的是老手藝,守護的是歲月香。
宋勝清多次到外地考察學習,并大力宣傳傳統腌制文化及重要價值,以傳承和發(fā)展制作技術,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傳承條件,使傳統湯腌鲅魚制作技藝不斷發(fā)展壯大。目前,宋勝清作為第四代湯腌鲅魚傳承人,今年已經54歲,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愿意賣力氣干活,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去學傳統湯腌鲅魚技藝,這樣下去再過二三十年,這門老手藝可能面臨失傳。眼下他大膽創(chuàng)新,讓湯腌技藝的品種不再單一,盼望傳統湯腌鲅魚技藝能越走越遠。
2017年5月,宋勝清的腌魚手藝入選膠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先后被列為膠州市非遺工坊、青島市非遺工坊。2023年,堅守的傳統魚鹵油咸菜技藝入選膠州市級非遺。2022年12月,傳統湯腌鲅魚獲評國際海洋美食之都——青島地域美食。 2021年5月,宋勝清被膠州文明辦評為“最美膠州人”。2021年,參加膠東五市非遺創(chuàng)意活動獲好評;湯腌鲅魚榮獲“尋味齊魯——百城千味”2021山東非遺特色美食大賽優(yōu)秀獎。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馬丙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