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新產業(yè)、新文化、新生活有效融入歷史城區(qū)當中,是歷史城區(qū)保護更新過程中面臨的大命題。記者在近期走訪中獲悉,今年,青島西部片區(qū)“紅房子”、中山路67號附屬建筑等多個地標性建筑將迎來“新生”。與此同時,市南區(qū)啟動歷史城區(qū)文化賦能工程,通過導入產業(yè)基金、藝術節(jié)、博物館等項目,展現老城區(qū)獨特文化魅力和城市人文精神。
“紅房子”與周邊建筑一體化打造文旅綜合體
已經記不清,三十多年來,紅房子被動了多少次“手術”。希望這一次,紅房子能成為與其歷史價值相匹配的“新經典”。
位于廣西路33號的“紅房子”,德國醫(yī)藥商店舊址,是青島最知名的建筑之一。繼去年開辟一樓區(qū)域建成嶗山礦泉博物館后,今年這座國家級歷史建筑保護單位將通過與周邊建筑、院落一體化運營,打造成一個涵蓋酒店、西餐、紅酒、茶館、爵士鋼琴等諸多現代元素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紅房子”建于1905年,由德國建筑師“庫爾特·羅克格”設計,共四層。二十世紀80年代末,德國學者托爾斯藤·華納來青島考察曾盛贊:“1914年之前,這是所有私人住房中設計最為出色,同時也是最漂亮的青年風格派建筑”。
紅房子緊鄰的廣西路31號七層建筑原為“海之旅”酒店,是于1977年輕工業(yè)局申建的現代建筑主體。檔案資料顯示,其建筑面積共計1600平方米,當時是作為“紅房子”配套的職工食堂及部分辦公使用。“紅房子”被批為國家級建筑文物前,此建筑二樓三樓均與“紅房子”西墻門貫通連體使用。今年將全新亮相的青島紅房子博物酒店項目,就是依托“紅房子”、廣西路31號配套樓房及建筑后側兩處院子打造。
記者探訪項目時,廣西路31號建筑及“紅房子”二樓以上,正在進行緊張的內部施工。青島紅房子博物酒店項目總經理許征雄對記者說,此次綜合體建設所依托的三個主體——“紅房子”、廣西路31號、兩處院子過去都是各自為營,都無法克服自身所存在的顯著短板。
“紅房子”是建筑經典,但單棟歷史建筑的體量是有限的,紅房子作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室內不得大整改,不得設明火廚房,而且只有一處單向木制樓梯,不符合公共區(qū)域消防疏散要求等,極大地限制了文旅業(yè)態(tài)經營形式的策劃設計和想象;
廣西路31號作為一棟現代建筑,既無歷史價值加持,又夾建在廣西路德式建筑群體中間,其形象氣質顯得突兀尷尬。“過去廣西路31號也曾作為酒店運營,但始終存在房型單調、無法泊車、門前有公交站點等硬傷條件。”許征雄說;
而建筑北后院的廣西路33號與安徽路4號的套院建筑,自成一體,獨門獨戶,但無街面之臉,況且一無文物級別,二無大體量房間,處在廣西路、安徽路、浙江路區(qū)塊內,單獨作為產業(yè)研究的話,“太過小門小戶,難以做出時代感。”
“這些建筑各有短板,但如果能一體規(guī)劃、綜合開發(fā),就能取長補短,形成規(guī)模。”許征雄表示。按照多棟建筑一體化運營的理念,企業(yè)將恢復原“紅房子”的歷史經營,打造原生的西餐系列連鎖品牌;依托飲料集團旗下經典葡萄酒系列,打造“紅房子百年窖藏”;建設紅房子博物大酒店,酒店將以西洋經典鋼琴、豎琴樂器系列為主題,以西洋鐘表及系列西洋家具陳設使用為輔助,增設電梯、擴建廚房、合并套房,滿足現代旅客的住宿體驗;同時,該綜合體還將增添茶館、爵士鋼琴吧等業(yè)態(tài)。
對于兩處后院,項目方也利用獨門獨戶、房間狹小、樓層錯落的建筑特點,設計成為私密、幽靜、雅致、溫馨的青年客棧,與紅房子博物大酒店一體化運營。
許征雄還介紹,廣西路31號門前有一處存在多年的公交站點,項目建設過程中,他們也將這個公交站點納入一體化設計。
“我們與公交公司協(xié)商設計并改造廣西路公交車??空军c的外部形象與內部配置,使之完全與紅房子百年建筑融為一體。通過古樸、含蓄、人性化十足的創(chuàng)意,打造青島西部老城區(qū)‘具有歷史溫度’的第一站點。”他告訴記者,這個車站冬有暖墊座椅,夏有變頻風扇,內設充電電源、冷熱飲品專柜,與“紅房子”相得益彰,與老城區(qū)共同浪漫。企業(yè)希望,通過這種改造,讓“紅房子”成為創(chuàng)新的經典。
據了解,該項目將于今年六七月份正式對外開放。
中山路67號附屬建筑變身青島歷史名建展覽館
中山路67號附屬兩層建筑,天主教堂對面,一座投資約七八百萬元、暫定名為青島之光歷史名建展覽館的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按照主辦方計劃,該項目將于“五一”期間開放。
項目負責人王亮介紹,該展館收集了廻瀾閣、青島火車站、總督府、花石樓等數十個青島市知名歷史建筑的精美微縮模型,配合沙盤上的燈光演繹,可以讓游客一次性欣賞到青島歷史城區(qū)片區(qū)內的精美歷史建筑。
“這些微縮景觀都是手工藝人嚴格按照比例,精心打磨出來的。其中能集中展現八大關至西鎮(zhèn)沿海區(qū)域知名歷史建筑的大沙盤,成本耗費70萬元。其余單獨展示的小沙盤,每個成本也超過1萬元。”
王亮介紹,青島城市建筑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后,大規(guī)模的城市和港口建設逐步展開,依托自然等高線和曲折綿延的海岸線走向,建造了許多具有歐陸風情的建筑,真實反映了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歐洲大陸的建筑流派與建筑藝術。日占時期,嘗試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有不少建筑體現了“集仿主義”、“折衷主義”等流派風格,但城市建筑的西洋格調并未改變。即使在北洋政府及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時期,許多建筑依然具有濃厚的歐式韻味。素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的八大關地區(qū)和百年商街中山路區(qū)段堪稱歐式建筑的典范。
“展覽館就位于天主教堂的對面,這是青島人流量最大的景點之一。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從掙錢的角度,把這里分成一個個小門頭是最‘簡單省勁’的方式。但作為老青島人,我對以中山路還有很多情懷,所以我下決心要做這樣一個展館。”王亮說。
在中山路區(qū)域經營了多年里院客棧項目,從去年開始,商人王亮也開始思考利用文化手段豐富中山路區(qū)域的內涵。“中山路旅游季節(jié)人流量很大,但是能提供給游客深度體驗的產品并不多,這也是青島旅游業(yè)被詬病的缺點之一。去年起,我們在中山路廣場上嘗試做過街頭演出、文化市集等活動,今年做的建筑博物館項目,也是在文化產業(yè)方向上一次更深度的探索。”王亮告訴記者,未來他們也希望借助數字化手段,將建筑展覽館打造成沉浸式體驗展館。
產業(yè)基金、藝術節(jié)、博物館等諸多文化元素涌入青島老城
記者還了解到,為深入挖掘西部老城區(qū)歷史文化積淀,市南區(qū)啟動歷史城區(qū)文化賦能工程,從學術研究、資料征集、成果轉化和文化傳播四個方面,弘揚歷史城區(qū)文化傳統(tǒng),助力當代先進文化建設,以文化力提升發(fā)展力,打好西部老城“文化牌”。
據悉,市南區(qū)將起草制定“西部老城區(qū)革命傳統(tǒng)和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工作實施方案”“西部老城區(qū)歷史文化資源征編工作規(guī)劃(2021-2023)”“人文青島·時尚灣城文化客廳”實施方案。全面收集挖掘、整理研究,老城區(qū)紅色傳統(tǒng)、歷史傳承、著名人物、經典傳說、時尚風貌和打卡網紅等資料和作品,講好西部老城故事,展現市南獨特文化魅力和城市人文精神。
充分保護、挖掘、利用好市南區(qū)紅色資源,推進“原膠東軍區(qū)地下情報站”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完成紅色金融史料挖掘工作;引入唐國強影視團隊、青島市紅色文化研究會合作建立“紅金匯”文化產業(yè)基金和“紅色影視文化街區(qū)”,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工作開創(chuàng)新局面。
市南區(qū)將更新改造西部歷史城區(qū)交通節(jié)點中的活動空間,將其轉化為各具特色的文化娛樂區(qū)、夜經濟功能區(qū)和人氣節(jié)點。舉辦“尚街里市民音樂季”、西部城市色彩節(jié)、里院文創(chuàng)節(jié)、“我在中山路博物館”等主題活動,建立“文化名人在青島”資料數據庫,啟動“市南印跡·城市解碼”微視頻拍攝工作,積極開展參與式藝術營造實踐。
下步,市南還將加強西部文創(chuàng)載體建設,探索城市藝術更新、時尚美學提升、街區(qū)生態(tài)營造的實施模式,積極推進市南區(qū)上街里文化產業(yè)園、青島魯作藝術博物館、青島之光歷史建筑展覽館建設工作,打造“最青島、最時尚”的島城文化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