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嗎?
這個春節(jié),可能是我們很多人從出生以來過得最漫長的一個春節(jié)。
以往,吃吃喝喝走街串門同學聚會的春節(jié)過得那樣快,還沒來得及打開寒假作業(yè)、還沒來得及倒時差、清個腸、翻開好久沒看的書,年就過去了。
而現在,我們呆在家里,憂心忡忡地時時刻刻看著手機,也想念起那些自由自在上街、上班、上課的日子。
總有百無聊賴的時候,需要些打發(fā)時間的好主意。有人開始開火做飯、有人把貓狗擼禿、有人在陽臺的躺椅上做白日夢、有人失眠、有人焦慮、有人思考。而我們整理了一份“解悶神法”。希望給大家在家閉關的日子多添一點趣味。
1. 《局部》,第三季
這個春節(jié),旅游變成了一件糟心的事情。那就跟著陳丹青一起去“云”游意大利吧。
第三季,他主講意大利文藝復興濕壁畫。比起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這三位世人皆知的文藝復興三巨匠,濕壁畫鮮有名聲,畫畫的幾位大師也沒什么知名度,但他們卻同樣是“文藝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四五世紀的意大利,權利財富欲望交織的動蕩時代,文藝變革的背后其實有著比《蒙娜麗莎》的微笑更難以捉摸的復雜背景和神秘故事。陳丹青在介紹文藝復興濕壁畫的時候,也順便和觀眾聊了聊何謂“名畫”。
《局部》的解說,向來辭藻精煉,節(jié)奏感舒適,不是藝術史般的照本宣科,而是一位愛讀書的畫家所做的侃侃而談。
此次他尋訪的那些濕壁畫,多藏在意大利小鎮(zhèn)的教堂里,沒有蜂擁而至的游人,甚至交通也不便捷。鏡頭掃過一幅又一幅壁畫,一座又一座意大利城市,角角落落都華麗、肅穆、飽滿,令人大飽眼福。
優(yōu)酷“看理想”系列,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好看,但是只聽不看也無妨;《圓桌派》是適合下飯的閑聊,陳丹青的《局部》最值得一“看”。
我看過一個數據,《局部》第二季是優(yōu)酷平臺有史以來唯一一部播出半年后訪問量依然上升 40% 的視頻節(jié)目,說明很多人都在反復看。我自己也是這么覺得的,從第一季到第三季,都好看。
等到疫情過去了大家重新相聚辦公室咖啡館或餐廳,也會是新的談資呢。
2. 《聲入人心》第一季
推薦《聲入人心》是因為(想夾帶一些私貨),這是一部非常適合在家和爸媽一起看的綜藝節(jié)目,尤其很容易吸引媽媽(友情提示:如果你不希望你媽在家閑來無事就和你聊人生,可以邀請她看這節(jié)目轉移注意力)。
有好聽的歌。主打美聲的選秀,其實和輸贏無關,沒有人被淘汰,也沒有什么好令人提心吊膽的,就是讓 36 位男生變著游戲規(guī)則唱歌。用來打發(fā)時間極好。
有些挺好笑的段子。去年湖南衛(wèi)視跟著熱度推出了第二季,但我還是更喜歡第一季。來自臺灣的音樂創(chuàng)作人黃韻玲和鐘興民功力深厚,不管是紅歌還是流行歌曲都被改編得別有一番風味。
由一群音樂和演唱功底扎實的年輕男生演唱,喜劇效果和審美效果兼具,況且還有像《往日時光》、《山楂樹》、《Over the Rainbow》等群眾基礎很高的歌曲,看個兩集,第二天老媽洗菜的時候哼的都會是里面的歌。
3. 《我的事說來話長》
現在我們被迫家里蹲,為控制疫情、為社會穩(wěn)定做出貢獻。但是這部劇里的這位阿滿,是正正宗宗的家里蹲,31 歲、不出門工作、滿嘴跑火車、靠老媽的零花錢過活、天天躺在家里。
性格頗為強勢的阿滿姐姐帶著女兒和一個典型“妻管嚴”小職員再婚了,一家三口因為房子要翻新裝修,沒有地方住,所以就跑來媽媽家借宿三個月。于是五個人在一個屋檐下開始了一段輕松的家庭喜劇。
日劇看多了也會覺得里面的角色難免都有臉譜化的成分。但阿滿算是其中非常特別的一個。因為他難以用寥寥幾個形容詞就概括——
說他是宅男、喪,也不盡然。他有常去的酒吧,他會給家里附近的棒球比賽做裁判賺零花錢,他談過女朋友、開過咖啡店,有朋友、能聊天,完全是個富有魅力(畢竟是可愛的生田斗真)的年輕男性。
說他任性、幼稚,很多時候他的確滿嘴歪理,還喜歡時不時占家里人便宜。片頭一段對壽喜鍋的議論就能把全家包括觀眾弄得啼笑皆非,轉身他又能三言兩語把躲在房間里失戀自閉逃學的小侄女勸回學校;每天熬夜到凌晨五點,就為了早上給媽媽泡一杯咖啡......
阿滿總說:“我還沒有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以他寧愿選擇什么都不做,也要把這件事情想清楚。這個讓人可氣又可笑的理由,讓你忍不住想把劇看到最后,看看他到底還有多少歪理,可以給自己找足夠多的借口蹲在家。
而最后,到底是完美主義、任性偏執(zhí)的阿滿贏了,還是大家普遍都認同的“你要和大家一樣,遵循這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贏了呢?看就知道了。
4. 《悠長假期》
Kobe Bryant 的直升飛機墜毀那天,我看到一條微博,意思是好想回到 1996 年。那一年,正是科比在選秀中被黃蜂隊選中,后來交易到洛杉磯湖人隊。開始了他 NBA 的輝煌生涯。
很多人說 1996 年的格萊美是最好的一屆格萊美,舞臺上站著 Eric Clapton、Celine Dion、Beatles、Smash Pumpkins......
1996 年,還有電視劇《悠長假期》和 24 歲的木村拓哉。那是他的第二部電視劇。一位面目羞澀、會抽煙會彈鋼琴的少年,自此成為亞洲流行文化里一個不可磨滅的神話。
關于這部電視劇,也沒什么好多說了的。很多年后,山口智子出現在木村拓哉所屬的 SMAPxSMAP 綜藝節(jié)目里宣傳新書,底下的觀眾還是叫她“Minami(南)”。她那陽光的笑容和直爽的性格一度征服了木村拓哉本人。
劇里兩個人玩彈跳球的那一幕,百看不厭。瀨名趴在窗口扔向地面的彈跳球又彈回到手邊被他接住,其實是木村拓哉臨場發(fā)揮的意外好運氣,讓山口智子一下子情不自禁地歡呼出來。
所以我覺得神劇之所以被稱為神劇,很多時候有天意——《悠長假期》就是這么一部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作品,無可替代、不可復制。
只要那主題曲一響起,不妨就和自己說,沒有力氣向前沖的時候,就是神賜的假期,好好休息一下吧!
5. 《新教宗》
又一部神劇。第一季《年輕的教宗》是三年前看的。陣容誘人——才華橫溢的意大利導演保羅·索倫提諾(他也是《我的天才女友》的導演)搭配裘·德洛,想想就有意思。
還記得《年輕的教皇》里,裘德·洛穿著極其華麗的主教服飾的樣子,他愛喝櫻桃味的可口可樂,每天健身,不愿意讓媒體看到他的臉、不愿意把自己的頭像印在紀念品上,他的“神跡”體質——盡全力向上帝許的愿望會成真,比如讓自己成為教皇,讓不孕的女教徒懷上孩子。
人人都知道梵蒂岡,知道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禮拜堂的天花板上畫下了《創(chuàng)世紀》,但是梵蒂岡始終是神秘的。在里面工作著的都是什么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每天會做些什么;21 世紀的教皇和 500 年前的教皇有什么不同......當我站在氣勢恢弘的梵蒂岡城里時,心里不斷問著這些問題。
這部劇無疑是一個很另類的回答。裘德洛飾演的庇護十三世更像是一個有著不著邊際的搖滾歌手體質的叛逆者。還沒完結的第二季依然不走尋常路,庇護十三世突然變成植物人,后繼的方濟各派新教宗想把梵蒂岡的財富散給貧苦教眾,轉眼間就領了盒飯。
再接著接任的新教皇的身份背景是個英國貴族,由超有才華又霸氣的約翰·馬爾科維奇老爺子飾演(瞧瞧這卡司?。?,他要面臨一大堆令人頭疼的問題——教會的戀童癖丑聞、同性婚姻、中東移民,還有教會內部的一系列權力斗爭、與意大利政府的關系......
情節(jié)精彩程度絕不亞于《紙牌屋》,加上索倫提諾鏡頭中呈現了幅幅油畫般的絕美梵蒂岡,還有裘德·洛曾透露的、本季最“輕盈”的服裝是一張餐巾紙。
這還有什么理由不看嗎!
6. 《王冠》(The Crown)
Netflix 出品。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仍在世的情況下,拍這樣一部關于她、關于她的家庭的片子,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加倍的專業(yè)。《王冠》做到了。
第一季發(fā)生在女王加冕前后的青年時期。那時候的女王,還有一些小女孩兒的青澀,但貫穿一生的堅毅和隱忍已初見端倪。
第二季集中筆墨,描繪了女王和丈夫菲利普親王、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等人物之間的關系:女王也免不了凡人的傷心事啊。(這一季里mattew goode出現了,飾演瑪格麗特公主的丈夫,公認的渣男,但依然帥得合不攏腿)
第三季是 2019 年新出的,聚焦于人到中年的女王,如何應對世界的新變化、如何當好一個國家的門面、如何處理好女王和女人、妻子和母親角色之間的沖突。每一集單拎出來,拍成一部小電影,完全沒問題。
印象最深刻的是礦難和扎爾斯王子那兩集。前者,女王說她得了一種看什么都無動于衷、無法掉眼淚的精神疾病,后者,她冷冷地對自己的兒子說:沒有人想聽你說什么。
作為一個政治符號,在國家利益面前,她只能一點一點摒棄自己的感情。這一刻,女王,就是那頂王冠。政客易當,女王難做。
劇集服化道都非常精良考究,演員選得也很出色,喜歡英國歷史的朋友,一定要看。
7. 《東京大飯店》
木村拓哉+澤村一樹,還要啥自行車?你問我女主是誰,不存在的,不需要的。
還是日劇熱血勵志的路子。一個是因一樁丑聞、從米其林二星廚師一夜之間成了人人喊打的落魄大叔;一個是做了一輩子菜、以摘星作為人生最大夙愿,卻始終不得賞識的大媽。
就是這對組合,喊出了要打造日本第一家三星法餐的口號,還真的做到了(不用懷疑,一定開了主角光環(huán)的……)
兩個人加起來正好 100 歲,不談情,不說愛,就是本本分分做料理。有一點意料之中的小陰謀、小波折,也有不算煽情、恰到好處的朋友、師生、師徒情誼。冬天里,看這樣一部劇,整個人都變得暖暖的。
這里先提醒一句哈,這是一部非常不適合在深夜觀看的劇,因為里面做的每一道菜,都太讓人躍躍欲試了……
最后,私心冒著星星眼說,木村拓哉的眼睛也太清澈干凈了,做菜也太好看了,說法語也太酥了。沒錯,我本人就是木村先生的顏粉+事業(yè)粉,一輩子的那種。
8. 《Modern Love》
載于《紐約時報》專欄上的故事,被拍成了短劇。講述了現代人生活之中,那點點奇妙的,復雜的,奢侈的愛。
八個故事:有關一段不尋常的友誼,一位失而復現的舊愛,一樁處在轉折點上的婚姻,一場可能不是約會的約會,一段同性之愛中的瘋狂之舉......愛是歡愉,是痛苦,最終在影像里,找到了一個個溫暖的歸宿。
不單是正片大放異彩,這部劇的片頭也是暗藏玄妙和感動。由不同攝影師平凡人記錄下的關于“love”的照片,一張張放映,配合主題曲《Setting Sail》。就像是在冬天喝了一杯棉花糖熱巧。
后來我在另一篇文章中看到了關于上面這張圖片背后的故事,說的是溫哥華著名的《騷亂之吻》。11年,溫哥華球迷發(fā)生騷亂,女孩兒在人群中被推倒,男友為了安撫她,深深吻了她。背后是亂世硝煙。
而在近十年之后的今天,他們還依然在一起。成為了夫妻,并且有了一個可愛的寶寶。
(別問我片源哪里找,請大家自行努力)
最后,祝健康??!
掌上青島/青網整理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