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珍貴古籍——“千目廬主人”捐贈的《魏書》
《魏書》,一部專記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史事的紀傳體史書,這也是其特征和重要性所在?!段簳啡〔挠诒蔽褐T家史著,官修起居注、地志、文集等,是記載拓拔魏史165年較完整的歷史資料,因為其中很多事情都是作者親身所見所聞,因此,可信度較高。上世紀50年代,藏書家張錚夫(鏡芙)捐贈給市博物館的古籍中,有一套《魏書》,為宋元明三朝遞修本。有關(guān)這位藏書家以及這部《魏書》的故事,令人唏噓。
▲“千目廬主人”捐獻的《魏書》。
▲《魏書》目錄。
觀寶:宋元明各朝刻版均有各自的特征,宋刻版式疏朗雅潔,版心上有字數(shù),下有刻工。元刻本,趙體、黑口、無諱、多簡化字是其顯著特點。明代是我國雕版印刷業(yè)的繁盛時期,明代各時期刻書略有不同,前期黑口白綿紙,中期白口仿宋字,后期白口長字避諱。青島市博物館藏張錚夫所捐三朝本《魏書》,首頁略有殘損,整個兩夾二十四冊品相基本完整,鈐“獨馮主人”朱白文印,“教忠堂”白文印。書附張錚夫跋語一通。
故事:此部書流傳有序,原為山東諸城臧氏所藏。臧氏是諸城的望族,世代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明清兩代列諸城“臧、王、劉、李、丁”五大家之首。張錚夫先生在其跋中云:“吾妻之先祖,在明世世為高官,諸城五大家以臧氏為首。清兵破城殺戮最慘,其先祖朝服坐班荊堂,兵以為神,而羅拜,公大笑罵賊,兵怒加之刀矛,公憤起欲奪矛殺賊,以血手扶書架而就義。書上血跡至今猶存。余寶藏已三十八年矣。今將以書易米,而此魏書不敢售去也。妻故已五年,視此書悲從中來,今昔之感不覺淚下,我子子孫孫應(yīng)知此書歷史,世世寶之。戊子四月二十五日張鏡夫揮淚識于青島”。
從跋文中可以看出,書為臧氏舊物,且歷兵燹之災(zāi)。1642年清兵破諸城,百姓荼毒,史稱“壬午之燹”。臧氏遭難,血染此書,俱往矣,而獨善本猶存,至今血跡可見。
“千目廬主人”張錚夫(鏡芙),名鑒祥,山東膠南人,生于1889年,卒于1972年。他早年求學(xué)于青島禮賢書院、德華大學(xué),1917年移居天津,就讀于南開大學(xué),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為配合五四運動曾著《演講學(xué)》一書(該手稿現(xiàn)也藏于青島市博物館)。1924年張錚夫回青島定居,專事藏書,尤其酷愛山東地方文獻及目錄之學(xué)。他遍訪南北書肆,購求歷代公私簿錄凡1041種3597冊,因此,藏書家傅增湘曾為其題書齋名為“千目廬”,他則自號“千目廬主人”。現(xiàn)山東大學(xué)圖書館藏抄本《千目廬鬻書簡目》即張錚夫藏書之目錄,他在書跋中寫道:“余自三十歲后專治目錄之學(xué),志在將古今典籍做嚴密之整理,首目錄一類即用十七年力,稍有系統(tǒng)……”。
張錚夫的藏書于上世紀五十年代部分售于山東大學(xué)圖書館,部分捐獻給青島市圖書館和青島市博物館,此部《魏書》即為捐獻之一。建國后,張錚夫以花甲之年供職于青島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積極參與文物征集與保管工作,特別是古籍的整理。1966年“文革”開始,退居故里,于1972年冬病逝于膠南大臺村,享年83歲。
鑒寶:市博物館館長隋永琦介紹說,“三朝本”,是經(jīng)過三個朝代修補的版本。比如:南宋杭州國子監(jiān)所藏各種書版多有殘缺,至元朝時即將這些片轉(zhuǎn)入西湖書院進一步加以修補再印,至明朝洪武八年,又移至南京國子監(jiān)再次進行修補、印刷。這樣印出的書即是“三朝本”。“三朝本”是非常珍貴的古籍善本,同一部書,由于多次修補,在字體或版式等方面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變化,是鑒定古籍和版本學(xué)研究中的重要內(nèi)容?,F(xiàn)青島市博物館藏的張錚夫先生舊藏《魏書》,經(jīng)鑒定為三朝本,并于2009年6月12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2743)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wǎng)記者 李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