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德地圖聯(lián)合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阿里云重磅發(fā)布了《2017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主要城市擁堵情況整體回落到2015年,同比2016年78個城市擁堵持平或下降,全國城市擁堵趨勢下降。其中,從2017年度中國堵城排行榜來看,雖然年度首堵歸屬濟南,但其擁堵程度較2016年基本持平并沒有惡化。而且,榜單中原先傳統(tǒng)的“中國十大堵城”紛紛跌出前十。百城的擁堵同比2016年有51個城市出現(xiàn)下降,其中有20個城市為省會或直轄市,青島擁堵緩解最大為9.66%,
此外,高德地圖還聯(lián)合央視財經(jīng)同期上線了“城市擁堵體檢報告系統(tǒng)”,可支持生成全國80個城市的2017年度擁堵體檢報告。手機登錄該系統(tǒng)(http://2017summary.amap.com/),只要選擇城市名稱,即可生成該城市的2017年度擁堵體檢報告。
同比2016年78個城市擁堵持平或下降
從整體來看,2017年全國城市擁堵整體趨勢下降,擁堵程度同比2016下降2.45%,與2015年相當。同比2016年,有51%的城市擁堵下降,27%的城市擁堵基本與去年持平,22%的城市擁堵出現(xiàn)上漲。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與2015年都是12月最堵,但較2015年擁堵下降2.43%,說明2017年擁堵較為平順未出現(xiàn)月份嚴重擁堵現(xiàn)象。而2016年最堵月是9月而非12月,主要與2016年12月北方城市大范圍單雙號限行有關(guān)。
從通勤高峰擁堵情況來看,2015年至2017年連續(xù)三年通勤早高峰的擁堵呈現(xiàn)逐年加重趨勢,2017年擁堵相比2015年漲幅達3.3%,而晚高峰擁堵同比2016年下降1.4%。平峰擁堵來看,2017年較2016年下降2.1%,但與2015年相比擁堵略有上漲。10:00-12:00時段為2017年度擁堵水平最低。
報告顯示,從年度城市通勤擁堵地圖來看,西南地區(qū)由于地形等原因,通勤高峰時段擁堵程度較高,其次是東北區(qū)域。從2017全年城市通勤高峰時段的情況來看,26%的城市通勤高峰處于擁堵狀態(tài),55%的城市處于緩行狀態(tài),只有19%的城市不受通勤高峰擁堵的影響。而從平峰來看,超63%的城市處于暢通狀態(tài),超35%的城市處于緩行狀態(tài)。
深圳等傳統(tǒng)堵城紛紛退出前十
從2017年中國十大堵城的分布來看,濟南以2.067的高峰擁堵延時指數(shù)再度成為中國堵城排行榜第一名,北京、哈爾濱、重慶、呼和浩特、廣州、合肥、上海、大連、長春躋身前十。欣慰的是,在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GDP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作為2017年的首堵濟南其擁堵程度較2016年基本持平并沒有惡化。此外,2017年擁堵TOP10榜單中,呼和浩特、合肥、長春都是首次進入年度堵城排行榜前十,其余城市均為老牌堵城。
從超大、特大城市年度擁堵排名來看,北京擁堵排名第一,同比2016年深圳擁堵降幅達7.5%降幅最大;大中型城市擁堵同比則基本持平,其中,濟南在大中型城市中擁堵最高,同比2017年青島擁堵下降9.66%降幅最大,清遠擁堵漲幅最高達8.13%,宿遷、無錫升幅也分列二三。
此外,傳統(tǒng)堵城成都、石家莊、深圳、武漢、杭州紛紛跌出前十,其中成都位于21名,石家莊位于33名,深圳位于37名,武漢位于47名,杭州位于48名。
青島擁堵緩解最大
超大和特大城市整體擁堵趨勢在2017年有所緩解,北京以擁堵指數(shù)2.033在超大、特大城市中擁堵排名第一,而深圳同比2016年擁堵降幅降最大達7.5%,擁堵指數(shù)為1.751。 在來看大中型城市的排名情況,2017年大中型城市的擁堵情況同比去年基本持平。濟南在大中型城市中擁堵程度最高,以擁堵指數(shù)2.067排名第一。
報告還顯示,在擁堵上漲的22個城市中有8個在廣東省,清遠是年度擁堵漲幅最大的城市,增長幅度達8.13%。其次是江蘇省,有4個城市擁堵上漲。百城的擁堵同比2016年,有51個城市出現(xiàn)下降,其中有20個城市為省會或直轄市,青島擁堵緩解最大為9.66%,在擁堵緩解的TOP10中6個城市都屬于省會或直轄市。
近8成城市第四季度為最堵
從近兩年2016和2017年的數(shù)據(jù)來看,第四季度成為全年“最堵季”。一季度主要受春節(jié)影響而成為“最不堵”季度,三季度雖然9月較為擁堵,但7-8月正是暑期學生放假和高溫天氣出行相對減少,所以在三季度擁堵的城市也相對較少。同時根據(jù)報告顯示,與二季度相比,第四季度晚高峰擁堵也尤為突出,數(shù)據(jù)顯示,第四季度晚高峰相比第二季度高出8.7%。
報告顯示,2017年度各城市擁堵特征均有一樣,高德地圖數(shù)據(jù)分析師根據(jù)各城市的擁堵特征,分別給這些“堵城”貼了如下標簽:
西安——尾號限行效果最好的城市
從各城市尾號限行前后的擁堵下降情況來看,西安限行后擁堵下降13.1%,是尾號限行后擁堵降幅最大的一個城市,而成都限行后擁堵僅下降0.9%。此外,石家莊、唐山、洛陽尾號限行后擁堵降幅分別達到6.3%、6.7%和4.2%。
從單雙號限行城市限行前后擁堵情況來看,大連6月達沃斯的單雙號限行效果最為明顯,擁堵下降23.7%,銀川12月9-31號的大氣污染防治尾號限行擁堵降幅較少為10.2%,此外,廈門和太原高峰擁堵降幅均達到20%以上,分別為20.4%和22.3%。
哈爾濱——早高峰最堵的城市
哈爾濱已經(jīng)連續(xù)三年成為年度早高峰最堵的城市,是唯一一個早高峰擁堵2個小時擁堵延時指數(shù)都越過2.0的城市,從三年的擁堵趨勢來看,哈爾濱早高峰擁堵較2016年有所改善。
從最擁堵的早高峰TOP10城市分布來看,多數(shù)位于北方,如濟南擁堵延時指數(shù)達2.01,北京擁堵延時指數(shù)達1.954,分列榜單二三名。
廣州——晚高峰最堵的城市
廣州晚高峰擁堵延時指數(shù)高達2.158,高出濟南1.6%,其中峰值達到了2.349,與2015年和2016年基本持平。在晚高峰擁堵TOP10中所有城市晚高峰擁堵延時指數(shù)都越過2.0,除去北京之外,其他7個城市均為省會城市。
烏魯木齊——平峰最堵的城市
盡管西北地區(qū)總是給大家地廣人稀的印象,但烏魯木齊卻是一個隱形擁堵TOP10城市,本年度以1.653的平峰擁堵延時指數(shù)力壓2015年的杭州和2016年的蘭州成最堵平峰城市,廣州、哈爾濱、濟南、茂名均躋身前五。
清遠——節(jié)假日最堵城市
隸屬于廣東省的清遠市并非大城市,但據(jù)報告分析,清遠居然以高達1.682的節(jié)假日全天擁堵延時指數(shù)成為節(jié)假日最堵城市。主要原因即清遠地處許廣高速和清連高速的連接區(qū)域,每逢節(jié)假日大量車流途經(jīng)清遠城區(qū),讓本身擁堵并不嚴重的城市變堵。以清遠大橋南向北方向為例,節(jié)假日時擁堵延時指數(shù)高達2.28,比工作日高出19%。
濟南——堵車時間最長的城市
濟南2017年有2078個小時處于擁堵,是唯一一個全年擁堵時間超過2000小時的城市,平均每天擁堵5.7個小時。北京、哈爾濱、廣州、清遠分別以1549、1460、1330、1169小時躋身全年擁堵時長榜單TOP5。欣慰的是,盡管與其它城市相比濟南的擁堵狀況依然比較嚴峻,但比2016年的日均6.6個小時有著明顯的改善。
香港——擁堵成本最高的城市
根據(jù)報告分析,擁堵成本是根據(jù)通勤時間和工資折合計算的,以北京為例,高峰每出行1個小時,就有30分鐘耗費在堵車上,北京月平均工資7706(根據(jù)各地社保部門最近公布的上年度平均工資),折合到每小時,就是7706/22/8=43.78元(按每月22個工作日,每日8小時計算), 那么因擁堵造成的時間成本就是21.89元。在2017年擁堵成本榜單中,香港成中國主要城市擁堵成本最高的城市,在這一年中9月是成本最高的一個月,月?lián)矶鲁杀緸?411元;北京、廣州分別位于年擁堵榜的第2位和第3位。
2018擁堵趨勢預測:58%的城市擁堵呈現(xiàn)下降或持平
在對2017年城市擁堵情況分類盤點之余,報告也在此基礎(chǔ)上對2018年擁堵趨勢做出預警。報告顯示,2018年42%的城市擁堵將呈現(xiàn)上升趨勢,58%的城市擁堵呈現(xiàn)下降或持平,其中惠州、長春兩城市擁堵預警排名較高,無外因條件下城市擁堵加劇的可能性較大。
城市擁堵體檢報告系統(tǒng)上線 可查詢城市年度擁堵賬單
本次高德地圖還同期上線了城市擁堵體檢報告系統(tǒng),可支持生成全國80個城市的擁堵體檢報告。登錄該系統(tǒng)(http://2017summary.amap.com/),只要選擇城市名稱,即可生成該城市的擁堵體檢報告,了解該城市擁堵排名、相比去年的擁堵狀況、年度最擁堵區(qū)域、時段等。同時還可生成該城市的年度擁堵賬單:包括人均日通勤成本、人均年度擁堵時間成本、人均年經(jīng)濟損失等。幫助用戶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了解所在城市的交通情況和交通擁堵所產(chǎn)生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自2014年第一季度發(fā)布《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開始,截止目前,高德地圖已連續(xù)四年發(fā)布了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不僅有年度、季度分析報告,還有各城市的月報、周報、日報和節(jié)假日出行預測報告,涵蓋全國100個城市。此外,目前高德地圖交通大數(shù)據(jù)分析平臺也已支持覆蓋全國所有城市(360+)指數(shù)的實時計算服務(wù)和分析研究,以期助力政府提供更全面、更智能的交通研判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