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獎的獲獎名單于10月3日起陸續(xù)公布。關于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獎,你真的了解嗎?讓我們一起打開下面十個問號,助你成為資深的吃瓜群眾。
諾貝爾獎項的單項獎金已經(jīng)高達800萬瑞郎,相當于600多萬人民幣。面對這樣一筆巨款,這些各領域的高級知識分子會怎么花呢?據(jù)近年來的媒體報道統(tǒng)計,過半諾獎得主的獎金用來買房買車。
有報道稱,根據(jù)過往經(jīng)驗,和平獎得主通常會把獎金捐給慈善機構;科學獎得主剛領獎后,通常需出席大量演講及會議,無暇考慮如何運用獎金;文學獎得主則通常不愿公開使用獎金的方法。另外,部分得獎者還會把獎金供科學研究之用或投資置業(yè)。
1993年美國科學家菲利普·夏普用自己分到的獎金買了幢有百年歷史的聯(lián)邦風格別墅;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沃夫岡·克特勒和自己兩位同事平分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沃夫岡·克特勒用自己那份買了棟房子,剩下的用作孩子的教育資金。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法國物理學家塞爾日·阿羅什則稱考慮買房子。另外,莫言和屠呦呦,這兩位中國獲獎者,也是買房一派呢。
而一些諾貝爾獎獲獎者相比起房子則更鐘情車子,一拿到獎金就迫不急的給自己來一輛心怡的車子。比如下面這兩位:
2001年諾貝爾醫(yī)學獎由英國生物化學家保羅·納斯和利蘭·哈特韋爾、蒂姆·亨特共同獲得。保羅分到自己那份獎金后決定滿足自己的愛好,給自己的摩托車來個大升級。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他用諾貝爾獎金購買了一輛定制的紫丁香色SUV。
最初諾貝爾的遺產(chǎn)只有3100萬瑞郎,從1901年至今的114年里,諾獎發(fā)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諾貝爾的遺產(chǎn),那為什么還能有錢發(fā)獎金呢?諾貝爾獎之所以能夠持續(xù)不斷發(fā)放,要歸功于投資理財。據(jù)稱,諾貝爾基金會投資過國債、房地產(chǎn)和股市。
最初諾獎金額并不高,1901年首次頒獎,根據(jù)諾貝爾當初的遺愿:一位教授20年的工資。但此后獎金數(shù)額開始縮水,直到1991年,諾獎金額飆升至600萬瑞郎。此后連年上升,到2001年已經(jīng)上漲到1000萬瑞郎,并一直維持到2011年。雖然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不力,但總資產(chǎn)仍然高達28.6億瑞郎,是設立之初的92倍。
諾獎完全是依靠投資理財?shù)氖杖朐诶^續(xù)執(zhí)行著諾貝爾的遺囑,理財專家的出色表現(xiàn)也延續(xù)了諾貝爾的夢想。
這只要統(tǒng)計一下得獎者的學籍就可以了,以下是統(tǒng)計至2014年的數(shù)據(jù)。
●第一名 英國·劍橋大學88位
劍橋大學是世界上誕生諾獎得主最多的高等學府,88位(實際上超過100位)諾獎得主曾在此執(zhí)教、工作或學習,其中70多人是畢業(yè)于劍橋。
●第二名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87位
哥倫比亞大學位于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瀕臨哈德遜河,在中央公園北面。它于1754年根據(jù)英國國王喬治二世頒布的《國王憲章》而成立,時名國王學院(1896年定為今名),是美國最古老的5所大學之一,屬于私立的常春藤盟校,由3個本科生院和13個研究生院構成。其本科在美國最早實行通才教育。
●第三名 美國·哈佛大學82位
哈佛大學在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大學排行榜里一直是占據(jù)著第一(NO.1)的位置。它創(chuàng)辦于1636年9月8日,是全美第一所大學,也是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位于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附近的劍橋(故原名劍橋學院,1781年定為今名),而其醫(yī)學院和商學院則位于波士頓市區(qū)。美國獨立戰(zhàn)爭以來大量革命先驅都出自哈佛門下,它被譽為美國政府的思想庫。
排在第四名至第十名的世界名校依次是美國芝加哥大學,81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78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69位、法國巴黎大學,59人、英國牛津大學,57位、美國斯坦福大學,50位、德國哥廷根大學,45位。
大多數(shù)時候,獲得諾獎的發(fā)現(xiàn)都堪當科學界的標桿。然而,對于擁有如此地位的諾獎,每個獲得者在得獎后的境遇卻并不雷同。
●多麗絲·萊辛去世前仍邀約不斷
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德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獲獎之后就一直邀約不斷,她直到去世的前一年仍時常對媒體抱怨,“我每周會接到大概15份各種媒體和大學的邀請,我已經(jīng)不可能再接受2013年的演講邀請了。”在很多時候,登門請求制作電影《多麗絲》的人絡繹不絕,萊辛都會婉拒,她看不出來這里面有什么商機,盡管制片人向她信誓旦旦地保證一定有錢可賺。
●理查德·赫克因無錢支付藥費不幸離世
2015年10月,84歲的美國人理查德·赫克因付不起治療費,在菲律賓一家公立醫(yī)院病逝,告別了他為之作出突出貢獻的世界。赫克曾于201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據(jù)了解,赫克沒有利用其研究成果投資賺錢,而這也導致了他退休后幾乎沒有別的收入來源,甚至不能像其他諾獎得主那樣開講座,占一個榮譽教授的位置。
●葉芝獲得諾獎后不久就退出文學界
桂冠詩人葉芝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后不久,就退出文學界,并把獎金捐給了他為吉卜賽人設立的慈善團體,投身于慈善事業(yè)。對他而言,諾貝爾獎是一筆退休金,只有它才能容許自己功成身退,并開啟了他的另一項事業(yè)。
●大江健三郎雖獲諾貝爾獎 他卻仍聲名寡淡
與赫塔和耶利內克同為來自非英語國家的獲獎者,大江健三郎獲獎后卻命運殊途。在大江的獲獎作品《個人的體驗》進入歐美市場十多年后,其銷量一直停滯不前,甚至不敵一些普通的美國本土作家。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美國的另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這個充其量能算三流作家的美國作家意外獲獎后,在十年間身家竟膨脹了五六倍之多。她的作品在6周內售出了10萬本,而此前10年總共才售出了4000本。
●拉爾夫·斯坦曼在頒獎儀式前三天去世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tǒng)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y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么也打不通,原來拉爾夫·斯坦曼已經(jīng)去世,而且就在頒獎儀式的前三天。去世的前幾天,斯坦曼還跟女兒開玩笑: “為了獲得諾貝爾獎我不得不堅持挺下來。因為他們不把獎授予逝世者。我要為此挺住”。最終,他沒有挺住。不過,諾獎委員會決定,因為委員會在評獎當時并沒有接到斯坦曼去世的消息,并非“故意為之”,所以,授予斯坦曼的獎項成立。
●讓 保羅 薩特面對如此殊榮不屑一顧
法國作家、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可以說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用金錢和榮譽難以收買的人。
當他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即刻對外發(fā)表聲明,拒絕接受此獎項,理由很簡單: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
他發(fā)表公開聲明稱:當我創(chuàng)作我的作品時,我已經(jīng)得到了足夠的獎賞,諾貝爾獎并不能對它增加什么,相反的,它反而把我往下壓,它對那些找尋被人承認的業(yè)余作家來講也許是好的。
●帕斯捷爾納克不得不拒絕了諾獎
1958年,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蘇聯(lián)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表彰他“對現(xiàn)代抒情詩歌以及俄羅斯小說偉大傳統(tǒng)做出的杰出貢獻”。
然而,沒幾天,蘇聯(lián)的《文學報》、《真理報》先后發(fā)表《國際反動勢力的挑戰(zhàn)》、《圍繞一部文學毒草的反革命叫囂》,將其代表作《日瓦格醫(yī)生》定性為“對社會主義的誣蔑”,帕斯捷爾納克也因此被開除出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為此,他不得不妥協(xié),發(fā)電報給瑞典文學院,同時也給當時的領導人赫魯曉夫寫信,表示“本人拒絕諾貝爾獎,請不要剝奪本人的蘇聯(lián)國籍”。
據(jù)諾貝爾獎官方網(wǎng)站數(shù)據(jù)顯示,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2013年,諾獎已頒發(fā)560次,873人次和組織獲獎,其中個人844個、組織22個。記者統(tǒng)計物理學獎獲得者獲獎年齡時發(fā)現(xiàn),一個物理學家從做出貢獻到獲得認可,平均需要等待整整18年。
1901年至2012年,全世界共有835人次獲獎,平均年齡為59歲。其中,物理學獎平均55歲、化學獎平均57歲、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平均57歲、和平獎平均62歲、文學獎平均64歲、經(jīng)濟學獎平均67歲。
此前,有專家對物理學獎獲獎者年齡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xiàn),他們做出代表性貢獻的平均年齡是37歲。但是,他們獲獎的平均年齡是55歲,這就意味著,他們要等待整整18年,成果才能被認可。近10年來,物理學獲獎平均年齡67歲,等待時間高達30年。
歡迎登陸Ladbrokes博彩網(wǎng)站——-每年諾獎揭曉前,博彩行業(yè)都會開出盤口,在網(wǎng)站上列出諾獎的熱門人選。博彩業(yè)每年開出的人選名單中,基本都包括了當年的諾獎得主,至于博彩業(yè)的人選名單從哪兒來…暗中交易?買通評委?外界是不得而知的。
據(jù)說,博彩網(wǎng)站上掛出的名單里,總是包括了真正的得主,只是排名相對靠后。
諾獎有趣之處在于,真正的得獎者往往不是最受矚目的那位。1978年,英國作家格林漢姆·格林和猶太作家辛格競爭諾貝爾文學獎,當時格林很有名氣,辛格的作品因為語言小眾而少有人知,而最后得獎的卻是后者。因此,與其孤注一擲,不如借此機會了解更多作家和優(yōu)秀作品。
根據(jù)諾貝爾官網(wǎng)公布的信息,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fā)到2014年的百余年間,共有575名科學家榮獲了諾貝爾科學獎(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物理學獎及化學獎),然而女性僅有17位,占比不到3%,其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此外,獲獎者國籍以歐美為主,屠呦呦是唯一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亞洲女性科學家。
不過,據(jù)湯森路透分析發(fā)現(xiàn),諾貝爾獎得主的男女性別差異正在縮小,在全球頂尖的科學研究領域,女性科學家主導的科研數(shù)量顯著增長。今年,引文桂冠獎的女性得主增長了83%,有4位是女性科學家,而2002年到2014年間總共只有6位女性獲得引文桂冠獎。
據(jù)統(tǒng)計,近兩年共有3位女性獲得諾貝爾獎,即20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 門羅(Alice Munro)、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挪威女科學家梅-布里特·莫澤、諾貝爾和平獎項最年輕的得主巴基斯坦女學生馬拉拉·優(yōu)素福·扎伊(17歲),占2013年、2014年獲獎人數(shù)的12.5%。
諾貝爾獎因巨額獎金而引發(fā)了大批關注。至少自文藝復興早期起,科學家們就被授予勛章、金錢乃至貴族頭銜(來個爵位怎么樣啊,艾薩克先生?)作為獎勵。但這些獎勵跟諾貝爾獎的獎金比起來都差遠了。在早期,一份諾貝爾獎獎金相當于學者20年的薪水。這份獎金是 “天才獎”的原型——能讓學者自由地追尋自己的研究興趣。
這些錢告訴公眾們這些獎項十分重要,那么獎項的得主也一定是舉足輕重并且值得關注的。
黃金光環(huán)為它帶來最初的口碑,但諾獎最終也因選出了著名的得獎者而獲得了聲望。這種聲望是由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項評審團建立的方法取得的。據(jù)了解,當時學院成員對于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而感到緊張。1897年,諾貝爾的遺囑公布之后,紐約時報曾預言這個獎項給瑞典帶來的麻煩遠多于榮譽——一定會陷入各種偏心的指責中。為了避免選出錯誤的人選遭嘲笑,評審團決定從國際科學界征集推薦。
那一年,以及接下來的每一年,每個獎項都有一個五人委員會,征求并評審數(shù)千份提名,從中做出仔細的調查,并從給出提名的人那里獲得大量信息。經(jīng)過嚴密刪減,委員會將一小批甄選結果移交給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化學獎和物理學獎)或者卡羅林斯卡學院(負責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由他們最終決定這一年的獎項歸屬。評估結果保密50年,所以他們可以放心寫下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擔心別人看到。因此,不要相信很多人所謂的每一年的提名名單,諾貝爾的提名名單我們當下是不可能知曉的。(綜合果殼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人民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