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_中文字幕人妻被公上司喝醉_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第一页_免费无遮挡Av网站

1300多年前 日朝學子從青島入唐“留學”

來源:青島早報    更新時間:2016-07-25 11:44  

1300多年前 日朝學子從青島入唐“留學”

    原標題:1300多年前 日朝學子從青島入唐“留學”

    “可惜含芳臨碧海,誰能移植到朱欄。與凡草木還殊品,只恐樵夫一例看”。這是1300多年前朝鮮“留學生”崔致遠在當時的唐朝、在青島大珠山寫下的《杜鵑》詩句,雖然讀起來有些哀嘆的意思,但也足可讓后人了解到在唐朝時,這里已經(jīng)是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海了。如今,大珠山已經(jīng)成為國家級自然風景區(qū),當成千上萬的游客來到這里欣賞杜鵑花時,或許同樣能感受到這座瞰海的山頂上,除了有漫山爛漫的鮮花,也有著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guān)的眾多歷史信息。

    5月初,在青島市文廣新局、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和青島早報聯(lián)合推出的“青島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行”活動中,發(fā)現(xiàn)了大珠山古港灣和唐代“留學生”等眾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在唐朝時期的青島,由于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北線的興盛,唐朝政府對海外開放,招賢納士。像崔致遠一樣的許多來自日本和新羅(朝鮮)的“留學生”,紛紛通過海上航道,從大珠山古港灣上岸到大唐求學,見證了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

    唐朝對外國學生開放科舉

    “允許外國人到中國留學,其實早在1300多年的唐朝,就已經(jīng)開始了。”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人員鄭祿紅介紹,大唐為招賢納士,對外國學生開放了科舉。這不僅是當時廣納天下人才政策的壯舉,更是大唐盛世的呈現(xiàn)。也正是由于唐朝的對外開放,使得青島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達到了又一個高峰時期。

    “當時,多數(shù)日本和朝鮮來的‘留學生’是通過海上從大珠山附近的古港灣進入中國的。”提起唐朝時期對外開放政策對青島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林玉海顯得異常興奮,因為他在不斷的考古探索發(fā)現(xiàn)中,深切體會到了當時青島的繁華??梢赃@樣說,青島古航道和古港口岸,對大唐開放和興盛起到了關(guān)鍵性作用。這些曾經(jīng)的歷史記憶,也讓眾多研究青島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們興奮不已,因為諸多歷史元素證實,青島已經(jīng)成為世界海上絲路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城市。

    從中學的歷史課本上,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中國唐朝是當時世界范圍內(nèi)最為強盛的國家之一。“疆域廣闊,物質(zhì)豐饒,文化發(fā)達,澤被四海,廣納百川……”一系列的詞語,呈現(xiàn)出大唐的盛世繁華。記者查閱大量史料發(fā)現(xiàn),貞觀元年,唐朝已對外國學生開放科舉考試,外國留學生可以像唐朝子民一樣考取功名,登科及第,這一政策當時被稱作“賓貢進士”,這一開明政策引得四方異域?qū)W子紛至沓來,入唐留學蔚然成風。留學生們都在一所叫做 “國子監(jiān)”的大學里學習,這也是當時頗負盛名的國際性大學。

    日韓學子青島登陸來唐留學

    通過大量的調(diào)查,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許多值得青島人驕傲的歷史印跡,也見證了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北線輝煌的過去,是青島和世界遺產(chǎn)寶庫的一塊文化瑰寶。由于唐朝的對外開放政策,通過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來唐留學的日韓學子紛至沓來,也成為青島歷史文化的見證。

    鄭祿紅經(jīng)過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珠山古港灣曾是唐宋時期除密州板橋鎮(zhèn)(今膠州)之外,又一處通往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重要口岸,周邊地區(qū)當時分布著許多名為“新羅坊”和“新羅村”的僑民社區(qū)。“公元623年,唐高宗應高麗王請求從板橋鎮(zhèn)海運官兵助他平叛動亂,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板橋鎮(zhèn)就由軍港變成連接南北和對外貿(mào)易的商港。”鄭祿紅說,據(jù)統(tǒng)計,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日本正式派出19次、每次約400人的遣唐使團,多是通過板橋鎮(zhèn)上岸轉(zhuǎn)陸路去長安的;當時的新羅國作為唐朝的近鄰,關(guān)系更為密切,新羅國以各種名義向唐派出使節(jié)126次,唐向新羅國派使節(jié)34次,海路都是從“東方海上絲路”來中國的。

    這些“留學生”中,最為著名的是來自日本的阿倍仲麻呂,當時19歲的他于公元716年(日本靈龜2年,唐開元4年)登上日本政府第八次遣唐船,這次和他一起來中國的有557人。到達長安后不久,阿倍仲麻呂就入了國子監(jiān)太學,攻讀的重點是禮記、周禮、禮儀、詩經(jīng)、左傳等經(jīng)典,畢業(yè)后參加科舉,一舉考中進士,以后不斷升官晉爵,歷任儀王友、衛(wèi)尉少卿、秘書監(jiān)兼衛(wèi)尉卿,肅宗時擢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一直到公元770年在長安去世,唐代宗為了表彰阿倍仲麻呂的功績,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山東半島成留學生來往航道

    青島社科院歷史研究學者馬庚存教授介紹說,唐朝的海上貿(mào)易航線,包括唐使、留學生、學問僧往返的航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朝鮮半島南端的清海鎮(zhèn)(今莞島)出發(fā),經(jīng)朝鮮的漢江口,橫渡黃海約250海里后,到達唐朝的登州文登(今榮成市)的赤山浦,然后沿山東半島沿海,經(jīng)萊州、密州(今諸城)沿海,順江蘇的海州(今連云港),航行到淮南道的楚州(今淮安);另一條是從朝鮮半島西南方靈巖郡的海口出航,經(jīng)黑山島,橫渡黃海約570海里,到達山東半島的密州大珠山,然后向南沿著密州、海州、泗州一帶近海航行,到達楚州的淮口鎮(zhèn),再沿著淮河西行到楚州的山陽縣城,或與之一水相隔的泗州連水縣城,由此沿著大運河南下?lián)P州,或北上洛陽。

    馬庚存教授介紹,通過這兩條海上航線可以看出,當時的新羅人、日本人和渤海人,無論是北上唐朝首都長安,還是南下淮南首府揚州,無論走哪條航路,都要路經(jīng)山東半島,而返回新羅等地時,也必須從山東半島出海,山東半島成了中、日、朝三國貿(mào)易的重要中心。

    “日本著名僧人圓仁在中國唐朝游歷9年,公元847年回國前后一直在山東半島活動,等待出海去日本的船。最后他走的線路也是一條海船根據(jù)季節(jié)洋流常走的線路,先北上繞著渤海畫個半圓到達朝鮮,然后再南下到日本。”林玉海介紹,根據(jù)記載,圓仁先是從文登來到大珠山古港口附近,在一處“新羅村”住了1個多月,打聽到有東渡日本海船的消息,跟隨海船起航北上,先在嶗山南岸的椒家莊停船小住,兩天之后來到田橫島,然后繞過山東半島南端到達石島赤山浦,后經(jīng)朝鮮半島回到了日本。

    大唐留學生待遇非常高

    林玉海研究發(fā)現(xiàn),公元7世紀到9世紀,唐都長安是世界上最具開放性的國際大都市,吸引了不少留學生,其中以新羅人和日本人最多。彼時,日本留學生隨遣唐使前往長安,一路上或乘官船,或走驛站,所有費用均由唐政府提供。到達長安后,不僅有政府官員率馬相迎,而且以酒脯慰勞,還可下榻專門接待外國使節(jié)的四方館,由特設的監(jiān)使照料其衣食住行等。

    史料記載,留學生就讀的唐朝國子監(jiān)曾添筑教室1200余間,可容納8000多人,留學生人數(shù)眾多,尤以新羅、日本留學生居多。留學生的經(jīng)費,主要由實力雄厚的大唐出資,由唐政府供給糧料、宿舍,免除課役,衣食費用由鴻臚寺供給,買書銀則由本國政府發(fā)給。即便是自費前來的學子,也可以獲得資助。

    “國子監(jiān)在唐朝時的教育體系中可算是‘最高學府’。”林玉海介紹,由于國子監(jiān)里的學館均為官辦,學生一經(jīng)入學,衣食住行等所有費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只是中國學生的費用由國子監(jiān)直接供給,外國學生的費用則由掌管藩國事務的鴻臚寺供給。唐朝政府還獎勵和重用學有所成的留學生,給予很高的榮譽和充分的信任,對隨同遣唐使回國的日本留學生,還照例給用于祈禱的牲畜及歸程路費。而對于那些逾期不歸的留學生,不僅不罰,還量才錄用,授以官職,給俸祿而為唐臣;或者仍由鴻臚寺和所在寺院繼續(xù)供給,直到下次遣唐使前來帶其回國,或者搭乘商船、新羅船回國為止。

    如阿倍仲麻呂得吏部獎掖,授校書郎,深得玄宗、肅宗的信任,多次升遷,官至從三品秘書監(jiān),被譽為“中國秘書史上日籍秘書第一人”;越南人姜公輔,來到唐朝參加科舉考試,考中進士后,入朝為官,《新唐書·姜公輔傳》評價他“有高材,每進見,敷奏詳亮,德宗器之”。

1300多年前 日朝學子從青島入唐“留學”

1300多年前 日朝學子從青島入唐“留學”

    “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外商貿(mào)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通過 “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向日、韓等地運送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而進入中國的主要有日韓的栗子、織錦、藥物、奇禽異獸等。日韓向中國學習制銅、制陶技術(shù),中國也吸收高麗樂、天竺樂等文化藝術(shù)。特別是佛、道等宗教思想傳入日韓,從青島作為起航點之一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更是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

    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長、青島理工大學副教授朱艷,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實地考察,對于青島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頗為深厚,說起唐朝時期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那段歷史,更是如數(shù)家珍。她說,唐朝時,來自新羅國的圓測大師(玄奘弟子)及其他眾多韓國弟子,通過“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佛教傳入朝鮮立下汗馬功勞。日本圓仁和尚也如大唐玄奘一樣,舍生忘死四次通過海路從青島上岸來中國取經(jīng),成為日本一代大師。朝鮮流行的“花郎道”也是受山東半島嶗山道教的影響,又融合了儒、佛等多家文化的思想。

    青島與絲路結(jié)緣已上千年

    林玉海曾經(jīng)多次來到膠州,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留下的蛛絲馬跡。5月初,記者在林玉海研究員的帶領(lǐng)下,沿著膠州市博物館向東走,在第二個十字路口向右轉(zhuǎn)往前走到街心公園內(nèi),發(fā)現(xiàn)有一座高麗亭館紀念碑,這處遺址見證了當年海上貿(mào)易的盛世。

    碑文記載:北宋時期,在航海來中國自密州板橋鎮(zhèn)(今膠州)登陸的外國商人中,高麗商人占絕大部分。他們在經(jīng)商期間留宿聚居的地方稱為高麗亭館。當時,膠州與高麗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板橋鎮(zhèn)作為唐代通商口岸之一,已經(jīng)修建起了像高麗亭館一樣功能的外國學子 “招待所”。公元623年,唐朝在青島膠州設立板橋鎮(zhèn),高麗和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侶等多從這里到中國或貿(mào)易、或國事往來、或宗教交流,板橋鎮(zhèn)因此成為整個膠州灣甚至整個膠東半島最重要、最繁忙的古港口。

    朱艷認為,我國海上絲路的劃分大概歸為兩條比較重要的線路:一條是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另一條是南海航線,也稱“南海絲路”,是西漢時始發(fā)于廣東徐聞港到東南亞各國后延續(xù)到西亞直至歐洲的海上貿(mào)易黃金通道。

    朝鮮留學生崔致遠在大珠山過冬

    如果說日本名僧圓仁見證了青島海上航道的繁華,而朝鮮漢文學家崔致遠,則又是一個與東方古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關(guān)鍵海外歷史人物。早在晚唐時期,朝鮮半島新羅人崔致遠,因入唐求學為官和回國等原因,曾經(jīng)乘船往來于密州板橋鎮(zhèn)(今膠州)、大珠山港灣與新羅之間。公元884年農(nóng)歷十月,入唐求學為官16年的崔致遠,以唐朝出使新羅國使節(jié)的身份,踏上了回國之路。崔致遠從揚州乘船沿運河北上出海后,于同年11月來到了著名的大珠山港灣。崔致遠準備在這里度過冬季到春暖花開時節(jié),再乘坐遠航新羅的大型海船回國。

    崔致遠在大珠山港灣停留期間,曾經(jīng)寫過許多優(yōu)美的詩作。他在詩的自注中說:唐僖宗“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東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為篇名……”在崔致遠的詩作中,有描寫大珠山港灣一帶山海美景的《石峰》、《海邊春望》、《海邊閑步》、《杜鵑》、《紅葉樹》、《海鷗》等名篇。

    崔致遠在《杜鵑》詩中寫了大珠山中盛開的杜鵑花:“石罅根危葉易乾,風霜偏覺見摧殘。已饒野菊夸秋艷,應羨巖松保歲寒??上Ш寂R碧海,誰能移植到朱欄。與凡草木還殊品,只恐樵夫一例看。”通過此詩,除了讓后人了解唐代時期的大珠山港灣附近,已經(jīng)有漫山遍野的野杜鵑花以外,還可以品味出作者渴望在大唐盛世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感慨。東渡新羅的海船從大珠山港灣揚帆起航數(shù)日后,在巉山口岸(今即墨市田橫巉山灣)停泊,崔致遠在這里又寫下了著名詩作《將歸海東巉山春望》。崔致遠乘坐的海船離開巉山口岸之后,經(jīng)乳山沿海東行最后到達已闊別16年的新羅國。

    朝鮮學者見證青島海上絲路

    朱艷介紹說,新羅留學生中王室子弟都是官派的,此外還有自費的留學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朝鮮文學的開山鼻祖崔致遠。他出身于一個封建的知識分子家庭,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崔致遠12歲來唐求學,18歲考中進士,在唐朝生活的16年中擔任了很多官職,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崔致遠來唐的年代,已是晚唐,雖無盛唐的氣宇恢弘,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盛世的余蔭猶在。少年崔致遠進入國子監(jiān)學習,雖有數(shù)百名來自同一國度的同學一起學習,可排遣思鄉(xiāng)之苦,但激烈的競爭局面,卻難遣靈魂深處的孤獨之感。公元874年,崔致遠參加科舉考試,一舉及第。金榜題名的崔致遠終于學有所成,可以稍稍卸下多年的重負,回報故國父老的殷殷厚望。

    登科進第的崔致遠,沒有就此衣錦還鄉(xiāng),榮歸故里,而是選擇繼續(xù)留在大唐發(fā)展。按大唐律法,及第兩年后通過吏部的遴選,方能獲得進仕資格,崔致遠因留學身份的結(jié)束而失去政府的資助,由此喪失了原本就微薄的經(jīng)濟來源。他開始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自謀生路。崔致遠在那里度過了兩年四處游歷、漂泊無著的生涯。在中國,崔致遠廣交文友,結(jié)識了一批有識之士,彼此間唱和酬答,詩文互進。

    在林玉海的案頭,放著幾本關(guān)于崔致遠的文史書籍,這位外國詩人在中國10多年寫有大量詩文,如今多數(shù)失傳,只有詩文集《桂苑筆耕集》被收在《四庫全書》中。漢詩《秋夜雨中》、《江南女》等頗具盛唐、晚唐純熟詩風,其中關(guān)于青島的詩句,也被后人傳頌。崔致遠被朝鮮歷代公認為漢文學奠基人,為中朝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中國《新唐書·藝文志》有其傳,《全唐詩》及中國清末刊行的《唐宋百名家集》和《唐人五十家小集》中都收有他的作品。崔致遠與青島結(jié)緣,也成為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責任編輯:方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