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土地,麥收季節(jié)卻成了不少種糧大戶的難題。而借助“互聯網+農業(yè)”,更多的收割機能夠在平臺上供種糧戶選擇,而收割機手也不用再摸黑碰運氣,少走了冤枉路?;ヂ摼W真正實現了“滴滴一下,收割機到家”。
麥收現場,幾臺通過互聯網招來的收割機派上了大用場。
收割365畝小麥,省了近萬元
13日晚,一場狂風暴雨在麥收時節(jié)降臨濟寧,但這沒有影響種糧大戶姜振旭睡個安穩(wěn)覺。“365畝小麥早在11日就收完了,‘靠譜作業(yè)’真是靠譜,今年幫了大忙。”14日下午3點,姜振旭拿出手機打開一個名為“e田科技”的微信公共號。而“靠譜作業(yè)”實則為“e田科技”的一項服務板塊。
該板塊包括種植戶端、農機戶端、跨區(qū)作業(yè)線路圖三項內容。在種植戶端的信息記錄中,姜振旭在6月6日發(fā)送的作業(yè)需求已經深沉到信息欄底部。“以往為了聯系臺收割機,提前半個月就得四處張羅,今年既省心又省力。”姜振旭深知麥收的難處,因麥收時間就集中在6月上旬至中旬之間短短一星期,晚一分鐘收麥子就意味著多一分風險。
收麥時節(jié),收割機是香餑餑,在價格面前種糧戶只能被動接受。“前幾年收一畝麥子50元,前年漲到了60元。收割機手們底氣足得很,你嫌價格高,麥子就在地里放著。”2014年姜振旭狠狠心花了18萬元買了兩臺收割機。但兩臺收割機要雇四名司機,每天工資就1200元,再加上每天近1500的油費和機器保養(yǎng)費用,去年6天的麥收時間他花了2.6萬多元。
“今年通過‘靠譜作業(yè)’,我提前預約到4四臺當前最強動力的收割機輪番作業(yè)。短短3天時間就收完了,一共花了不到17000元。”姜振旭笑著說,三天的收麥季,從收割到運輸進糧庫沒費一點勁不說,更重要的是實實在在剩下了近一萬塊錢。
價格降低,收割機手收入卻增加
e田科技能夠進入兗州,還得感謝流轉800余畝土地的種植大戶劉洪廣。他原本打算成立公司,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但后來接觸到一家名叫e田的科技公司,他們倡導將互聯網+的思維植入農業(yè),實現農業(yè)與互聯網無縫對接。”而經過見面后,e田決定將兗州作為全國首個試點。”
“兗州雖不是農業(yè)大縣,但土地流轉面積多達8.6萬畝,非常適合推廣我們的項目。”e田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市場推廣經理楊進文說。針對農民麥收時節(jié)無法對接收割機的問題,他們推出了名為“靠譜作業(yè)”的服務,平臺完全打破地域限制,根據各地麥收的時間差,將收割機資源更有效地配置。
除了便捷高效,這種全新的模式為種植戶和收割機手都帶來了實惠。“我們負責為種植戶砍價,每畝小麥的收割價一律為45元。”而收割機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升,不少收割機手甚至得到了跨省割麥的機會。
48歲的關洪昕是兗州興隆莊鎮(zhèn)的一名收割機手,去年他走了不少冤枉路、費了不少勁一共才收割了2000畝麥子,今年通過平臺收了近3000畝,“收割機打開就不能停下,不干活也算成本,今年雖然價格降低了十多塊錢,但工作量上去了。”
大雨麥收季來臨,兗州麥收沒受影響
把滴滴打車的模式植入到農業(yè)中來,讓不少人嘗到了甜頭。其實在推廣滴滴打“機”的過程中,劉洪廣也遇到了種糧戶不信任的問題。直到今年4月40多人來到e田公司濰坊總部參觀后,很多人才放下了戒備。
“誰第一個吃螃蟹誰收益。”兗州市農業(yè)局科教科副科長喬存金直言,13日上午,他們統計到兗州十多萬畝小麥全部提前收割完畢,當日晚上的強暴雨降臨,在其他縣統計小麥受損面積時,兗州的麥收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楊進文則介紹,當前80后、90后成為農民的主力軍,他們不同程度面臨著不會種的問題,“e田科技”平臺就是打造一個集耕、種、管、收、運的一體化網絡,讓農民輕松種田。目前,他們推出的“靠譜作業(yè)”麥收服務平臺,在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已注冊種植戶13萬、收割機手超過6萬,“互聯網+的模式進入農業(yè),將顛覆原本的農業(yè)與互聯網脫節(jié)的弊病,真正實現資源共享。”
而至于平臺的贏利模式,劉洪廣表示他們目前還未實現贏利。將來可能會通過與部分收割機廠家的合作,獲得一定的分成。畢竟平臺剛剛上線,但今后則會同時帶給種糧戶和收割機廠家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