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 “孩子她媽走了,遺體已經送到了青島大學醫(yī)學部解剖教研室,我們全家對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表示感謝。”昨天早晨,記者從“最小水餃工”盛如瑾的父親盛曉處得到消息,盛如瑾的媽媽高蘭已經去世,按照之前約定,家人已將遺體捐到青島大學醫(yī)學部。高蘭是我市第600位捐獻者。青島早報從2010年起持續(xù)報道高蘭身患“漸凍人癥”,6年來一直在醫(yī)院通過呼吸機維持生命,全家人靠經營“幸福人”餃子館維持醫(yī)療費,盛如瑾小小年紀就幫著干活,很多愛心人士得知后紛紛去她家吃餃子或做義工,支撐這個家庭的收入。
現(xiàn)場>>>
親朋好友向高蘭道別
昨日上午,在位于青島大學醫(yī)學部解剖教研室的紅十字生命奉獻廳,高蘭的親友為她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告別儀式。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見到高蘭遺體的時候,親友們還是忍不住哭出聲來。“她是今天凌晨1時許走的,當時只有我在她身邊。妻子靈魂走了,但她能用遺體和角膜回饋社會對我們全家的幫助,相信她在天堂也能安心。”盛曉告訴記者,昨天凌晨他聯(lián)系了紅十字會和青島大學醫(yī)學部接收遺體,早晨僅通知了家里的親人和妻子生前的好友來簡單進行了告別。盛曉沒有將這個消息告訴更多人,特別是那些一直關心他們家的好心人,他希望大家能理解讓她簡簡單單離去,不再給大家添麻煩的想法。
告別儀式非常簡單,親友們一早聞訊匆匆趕來,臉上都掛著淚痕。“閨女啊,我的親閨女,再讓媽媽看你一眼。”高蘭的母親壓抑不住情感,趴在遺體上哭泣,淚珠不斷地從臉頰滾落。盛曉強忍著淚水,招呼著趕來的家人和朋友。盛如瑾身上還穿著校服,站在角落里不停地抽泣,嘴里嗚咽地低聲呼喚著 “媽媽”,不停地用手背擦拭著眼角的淚水,因為非常悲傷,她在家人的攙扶下才能勉強站穩(wěn)。
和高蘭告別后,家人互相攙扶離去,盛曉最后看了妻子一眼,淚水終于忍不住掛滿了臉龐。
講述>>>
捐獻遺體角膜因感恩社會
高蘭被發(fā)現(xiàn)患有“漸凍人癥”時是2010年,當時女兒盛如瑾10歲,上小學五年級,如今6年過去了,盛如瑾已經16歲了,讀高一的她比以前更加懂事,感恩社會幫助,也更加體諒年邁的爺爺奶奶和辛苦的爸爸。今年2月,高蘭的病情已經發(fā)展到了腦死亡,盛曉和盛如瑾作為捐獻執(zhí)行人與市紅十字會簽下了捐獻協(xié)議書,將高蘭的遺體和角膜捐出來,用于醫(yī)學教研以及幫助他人重見光明。“盛如瑾和她爸爸當時是一筆一劃地簽上自己名字的。”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回憶。
“其實,這個想法已經在我腦海里徘徊了很長時間,因為這種病罕見,無法治愈,將她的遺體捐獻給醫(yī)學教研部門,讓他們做研究,或許能給其他患者一些幫助。這些年幫助過我們的人很多,有專門來我們店里吃一盤餃子,扔下100元錢就走的好心人,也有很多來店里做義工幫我們包餃子的志愿者,我們無以為報,做這個決定也算是我們感恩并回饋社會,感謝所有人對我們這個家庭的關愛。”盛曉說,捐獻的想法在3年前高蘭還能說話的時候,他們兩口子就私下交流過,妻子也同意這個決定,2年前妻子病情加重,基本沒法交流,直到去年底醫(yī)生通知已經到生命末期了,他才和全家商量后最終做出了捐獻決定。
“這是我們?yōu)閶寢屪龅淖詈笠患拢M麐寢尩慕悄屟鄄』颊咧匾姽饷?,有人繼續(xù)替媽媽看著這個世界。”盛如瑾說,從媽媽病了后,她也覺得自己懂事了很多,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的餃子館,都會有很多好心人關心她。
進展>>>
一只角膜已用于患者
昨天中午,市眼科醫(yī)院紅十字眼庫專家來到青島大學醫(yī)學部,手術取下了高蘭的兩只眼角膜,并為她安裝義眼恢復遺容。“因為她比較年輕,眼角膜的質量非常好。”市眼科醫(yī)院專家陳召利介紹,經過處理的眼角膜保存周期大約1周,他們將選擇合適的患者盡快手術移植。
昨天下午,記者從市眼科醫(yī)院獲悉,高蘭的一只眼角膜已經手術移植到一名角膜潰瘍患者,手術成功。另一只眼角膜計劃今天手術移植給另一名患者,這兩人將因為高蘭的捐獻而重見光明。
計劃>>>
餃子館還要繼續(xù)經營
“餃子館我們還得繼續(xù)開下去,要把女兒培養(yǎng)成才。”盛曉說,這些年為了給妻子治病,總共花了近百萬元,其中有愛心人士的捐款,也有很多親友的借款,他還要努力賺錢還債。
盛曉告訴記者,這些年在他們家的“幸福人”餃子館中發(fā)生了太多溫暖的故事,是他們全家一輩子最珍貴的回憶。“還記得有網友來吃完餃子,放下一摞錢就走了;袁承本和袁桂芳夫婦那幾年幾乎每天都來店里做義工,幫著包餃子,連參加活動獲得的冰柜也捐到餃子館里……”盛曉眼眶充滿了淚水,之前他能做的只有用語言感謝大家的幫忙,因為每天的營業(yè)收入,他要送到醫(yī)院給妻子交治療費,這樣6年的風風雨雨,他們家并沒有垮,而是充滿了感恩的力量。
“以后還是希望大家常來吃餃子,但不要再像以前那樣放下百元大鈔就走,該多少錢我就收多少錢。”盛曉說,妻子走了,他們家不再像之前那樣每天交醫(yī)療費了,能通過正常經營賺錢,慢慢還債了。
新聞回放
向這個家庭獻一點愛心
這曾經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媽媽高蘭在一家工廠里當會計,爸爸和爺爺奶奶開了一家餃子館,再加上盛如瑾這個開心果,一家人過得幸福美滿。于是,他們給家里的餃子館起名叫“幸福人餃子館”。可是,2009年,媽媽被診斷出“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漸凍人癥”,從那以后,盛如瑾的生活就全變了。爸爸需要常年照顧媽媽,兩個老人支撐著家里的生計,上小學五年級的盛如瑾也成了小水餃工,包餃子,端餃子,樣樣都拿手,一天能包1000多個。
2010年8月,青島早報最先報道了這個家庭的故事,為給高蘭治病,這一家人就靠著這個水餃店支撐,早報給予了持續(xù)關注。不少社會上的好心人聞訊而來,為這個家庭獻上一點愛心和一份力量。
“一夜長大”的盛如瑾也感動了島城,被評為2010年度“感動青島”十佳人物。
延伸
島城已實現(xiàn)601例捐獻
從1982年沈福彭老先生成為我市第一例遺體捐獻者,到昨天我市遺體捐獻數(shù)量已經達到601例。“高蘭是第600例,下午我們又從即墨接收一名68歲因癌癥去世老人的遺體,所以目前已經是601例了。”青島大學醫(yī)學部解剖教研室高級實驗師劉志才介紹,特別是近3年來,隨著大家的思想逐漸開放,每年都有60至70位捐獻者,今年到昨天已經有18名捐獻者。這樣,醫(yī)學院的學生們在上解剖課的時候,動手機會就會更多。
市民如果想在去世后捐出自己的遺體或器官,可到所在區(qū)市紅十字會或直接到市紅十字會領取志愿捐獻遺體登記書,填好志愿者本人意愿及直系親屬作為捐獻執(zhí)行人的同意意見。
2004年青島紅十字會與福寧園公墓聯(lián)合建設了“奉獻林”,所有捐獻遺體、器官或角膜等的志愿者在實施捐獻后,紅十字會都會將其名字刻到奉獻林內的紀念墻上,供人瞻仰。
(記者 孫啟孟 劉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