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了一輩子豫劇的老藝術家王金寬出身貧寒,十四歲那年便參加工作去了西藏,這位中原漢子,在那個人煙稀少、環(huán)境惡劣的地方,一干就是27年,直到1982年,他才調回河南老家,曾任鄭州市豫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臺上兢兢業(yè)業(yè)唱好戲,臺下盡心盡力做善事,戲迷們說他是德藝雙馨的好人。王金寬經常回淮陽縣鄭集鄉(xiāng)老家探親。 1999年1月的一天,夫婦倆回老家,在院子里,一個蓬頭垢面的小男孩引起了兩人的注意。孩子八九歲的樣子,大冷的天卻光著腳在院子里玩耍。后來一打聽,孩子名叫袁錢良,出生后8個月父親就患病離世,未滿周歲母親又遠嫁他鄉(xiāng),是爺爺奶奶將他拉扯大的。如今,奶奶重病臥床,爺爺沒力氣干活,一家人靠鄉(xiāng)親救濟度日。孩子的悲慘身世深深震撼了夫婦倆的心,于是,他們決定開始資助這個苦孩子。后來,喪父的王海波,父母雙亡的汪文勝、汪文娜及汪儀欣仨兄妹都先后成為王金寬資助的對象。雖然生活在鄭州,但家鄉(xiāng)那些失去父母少人關愛的孩子一直都讓王金寬夫婦揪心。
1999年,因為有些孩子僅有的親人相繼去世,王金寬夫婦咬咬牙,把5個孤兒先后接到鄭州撫養(yǎng),同時還要照顧因患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而坐在輪椅上的外孫王海龍。三居室的房子,安頓了6個孩子。既要管孩子吃穿,又要供他們讀書學藝,家里的開銷猛增,夫婦倆近3000元的退休金一下子顯得捉襟見肘。王金寬老人說:“沒有錢,養(yǎng)他們就是一句空話,你再真心實意也不行。 ”為使孩子們能夠吃飽穿暖,王金寬迫于無奈,決定到茶樓去唱戲掙錢。7年漫長的歷程,王金寬唱戲已經不論點了,隨叫隨到,有時他甚至要熬上一個通宵,六七個茶樓來回跑。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和生活,也為了讓自己的戲路更寬,66歲的王金寬再次拜師學藝,自掏腰包兩萬元,學習川劇的“變臉”技藝,慢慢的,王金寬的“變臉”技藝登臺表演贏得了越來越多觀眾的掌聲與喝彩聲。 梁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