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從青島觀象臺獲悉,從觀象臺倉庫中發(fā)現(xiàn)的1899年奧匈帝國時期制作的一幅夏日星空圖已被列入可移動文物之列,而且國內(nèi)僅此一件。近日,觀象臺將對這件寶貝進行修繕,同時尋找懂天文知識的德語翻譯,來破譯星圖中隱藏的未知奧秘。
古星圖幅寬達兩米
昨日中午,記者來到觀象臺,一睹了這張116歲的捷克古星空圖。 “這張圖是我們觀象臺所有星圖中最大的一個。”工作人員一邊展開這幅星圖,一邊拿來了平時使用的星圖,記者看到,1960年5月印制的星圖有報紙大小,不及古星圖的四分之一。這幅古星圖長1.8米,寬2米,圖上畫出的圓形深藍色星空直徑為1.6米,圖上的文字全部都是德文。由于年代久遠,工作人員想從中尋找北極星都很費勁,只好趴在圖上,一點一點地仔細查找。
據(jù)介紹,今年,全國范圍內(nèi)啟動了可移動文物普查項目。小到一本書,大到望遠鏡,都在普查的范圍內(nèi)。觀象臺一共上報了70多件可移動物件,經(jīng)過審定,有34件“天文寶貝”將收入到移動文物庫。“我們當時提交的可移動物件中,有玻璃尺板、小赤道儀等,都非常珍貴,算是我們臺的鎮(zhèn)臺之寶,可有的并沒有入選文物,唯獨這幅星圖在專家現(xiàn)場評審的當天,就獲得了一致好評,最終它就成功入選了文物庫。”負責申報工作的觀象臺工作人員張艷說起這張星圖,自豪感油然而生。 “之前我們的老臺長,曾經(jīng)帶著德國的天文學家、天文愛好者看過這張圖,打開以后很多人都很吃驚,覺得能見到1899年編制的星圖太不容易了,當時還專門請了專家給這幅圖音譯了名字,就叫捷克古星空圖。”張艷告訴記者,這幅星圖可以說和觀象臺是“同齡人”,觀象臺是1898年德國人建造的,只比這幅圖大一歲,目前猜測是后期德國天文愛好者把這幅星圖帶到了青島。
曾是百年前教學圖
根據(jù)星圖上一排德文標題,張艷查閱了相關(guān)資料,發(fā)現(xiàn)這是一幅北天星空掛圖,圖上的內(nèi)容為北半球的星空圖。張艷解釋說,星圖和地圖是一樣的,都是用來標注方位和位置,但不同的是星圖上標明的是星星的具體位置,每隔一段時間、根據(jù)所處地球上不同的位置,所印制的星圖都是不同的。
記者還注意到,這幅星圖的背面材質(zhì)是帆布,而正面是硬質(zhì),四周還有一個個規(guī)整的小掛鉤,可以掛在墻壁上。“我查了很多資料,這幅星圖應(yīng)當是1899年奧匈帝國時期天文教學的用具,而且是夏季的星空圖,按道理說應(yīng)該還有春、秋、冬三幅,但現(xiàn)在都找不著了。根據(jù)奧匈帝國這個國家的存亡時間,應(yīng)該一直使用到了1916年,這期間都是教學用圖,可以說是絕版的星圖。”張艷還翻出了觀象臺前任臺長做的記錄,上面寫道1899年5月13日,由匈牙利人那伯來克編制,為奧地利的維也納作教學用。
請高手來破解星圖
這幅星圖何時來到青島?它反映的星空有什么特別之處?這都是觀象臺亟待了解的秘密。張艷說,當時的奧匈帝國對天文知識的了解就已經(jīng)很超前了,圖上能看到清晰的銀河。
“這幅星圖評定為文物后,就是我們觀象臺的館藏文物了,我們也想借著這個機會揭開它的身世之謎。 ”記者了解到,由于星圖的全篇都是德文,觀象臺工作人員至今也沒能完全解讀。“這幅圖上的坐標都和我們的不一樣,所以很難看得出來這幅圖所描繪的北半球星空景象,我們只能看懂圖上標出的木星這些星系。 ”張艷說,現(xiàn)在最大的希望能找到懂得天文知識的德語翻譯來破譯這幅星圖上隱藏的天文密碼,這也將有助于了解當時的星空。由于星圖有116歲了,北極星的位置已經(jīng)磨成了白色,對此,觀象臺也在想辦法進行修繕。張艷說,下一步還將尋找能工巧匠,對這幅星圖進行修繕,盡量恢復(fù)它以前的樣子。
星 圖
星圖是恒星觀測的一種形象記錄,它是天文學上用來認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種重要工具。星圖是不同于傳統(tǒng)地理圖集或者天體照片,也就是說,現(xiàn)在星圖是把夜空中持久的特征精確描述或繪制,例如恒星、恒星組成的星座、銀河系、星云、星團和其他河外星系的繪圖集;亦即是“星星的地圖”。星圖主要分為四種:四季星圖、每月星圖、旋轉(zhuǎn)星圖及全天星圖。
公元940年前后繪制在絹上的“敦煌星圖”,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星圖。這張古星圖是從敦煌經(jīng)卷中發(fā)現(xiàn)的,為世界現(xiàn)存古星圖中星數(shù)較多而又較古老的一幅,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圖,約繪制于唐中宗時期 (公元705-710年)。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wǎng) 記者 于波 曲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