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王葆菁家:1956年第一張照片花2元“巨款”、1986年拍第一張彩色照片、2002年最后一張照片19人還缺倆、今年3月1日將再拍最新全家福
47張全家福放在一個普通的相冊里,每次翻出相冊,都會一張一張看完,回想起當時拍攝這些照片的情景,特別是在春節(jié)這個和親人團聚的時候,更會有一股幸福感涌出。“這些照片算是我們一家人最寶貴的傳承,每張照片都有一段故事,家庭和睦、兒孫孝道都在照片上能體現(xiàn)出來。”昨天
下午,在南九水路市民王葆菁的家里,他拿出了那本老式相冊,給記者講述了他們家從1956年到2002年拍攝的47張全家福、47個溫暖的故事。
1956年
花2元“巨款”拍張全家福
相冊中的第一張照片是黑白的,上面總共8個人,3個成人,5個孩子。“坐在中間的是我父母,后排中間是我的叔叔,兩側(cè)分別是我大姐和大哥,前排中間是我二姐,母親懷里抱著的是我弟弟,當時10個月大,父親懷里抱著的是我,那年才2歲半。”今年已經(jīng)62歲的王葆菁指著照片說,這是他們家拍攝的第一張全家福,此后父母沒再生孩子,所以里面的家庭成員是全的。因為爺爺奶奶去世早,叔叔當時跟著父親生活,一直到后來考上大學才離開他們家。
“那時候我還不記事,后來聽父親講了拍這張照片的過程,那時候弟弟剛出生,在原青島汽車制配廠工作的父親是師范畢業(yè),屬于有文化并且思想開明的人,也是一個很有家庭觀念的人,就定下一條規(guī)矩,以后每年拍攝一張全家福,記錄家人的幸福生活。”王葆菁說,這第一張全家福是在他們原來居住的中山路69號附近一家照相館拍的,花了2元錢,得到的是一張底片和3張照片。
“2元錢在那個年代算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了,當時父母的工資收入每月總共也就幾十元。”王葆菁說,他們家只是普通的工人家庭,母親是青島印染廠工人,他們姊妹5人和叔叔全指望父母的工資生活。
1960年 家里人都瘦了一圈
拍攝全家福照片的事情從1956年開始就堅持了下來,基本是每年正月十五之前選一天,全家換上新衣服到樓下的照相館拍攝,這像是他們家過春節(jié)的一個儀式一樣,必不可少。”王葆菁說,1958年,叔叔考上了天津南開大學,離開了青島,從這年開始往后幾年基本就是他們姊妹5人和父母拍。“記得我和弟弟年齡稍大一些了,每次要去拍全家福都很興奮,兩人早早到樓下照相館‘偵查’。”王葆菁說,那時候偶爾照相館也要排隊,看著照相館的攝影師空閑了,他和弟弟就一個留在照相館占位置,另一人跑回家叫大人下樓來拍。
每張照片的背面都被王葆菁父親仔細寫上了拍攝日期,整齊排列在一本相冊里。其中1960年的這張全家福照片中,家里的人明顯都要比其他年份的照片瘦一些。“這是因為當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吃不飽造成的。”王葆菁說,那一年是全家唯一一年過年沒吃上餃子,全家人都沒有置辦新衣服。王葆菁告訴記者,母親是個非常賢惠的人,家里總是打掃得一塵不染,在單位也是工作能手,平常的年份,除了拍全家福,母親每年還會為我們姊妹5人每人置辦一套新衣服。
1975年 14口人拍張全家福
1966年是文革的第一年,這一年的全家福首次有人缺席,18歲的大哥到青海建設兵團支邊,沒能回來過年;1970年,大姐出嫁到招遠。這一年的全家福第一次不是在正月里拍攝,等到春天大姐回來補拍了一張;1971年,大姐夫和外甥女也加入到全家福照片中,這是第一次有了他們家的第三代人。“那年大姐夫和大姐一起來青島過年,拍這張照片的時候父親開始還不大希望大姐夫加入進來,因為當時根據(jù)傳統(tǒng)觀念,女婿不應該算我們家里人。”王葆菁解釋,后來父親聽了叔叔的勸說,也想通這不是舊社會了,女婿和兒子是一樣的。
1975年的全家福中總共有14口人,比之前一下多了好多人。“這一年是叔叔和嬸嬸以及他們家的弟弟妹妹一起加入了,那年他們從外地調(diào)到了青島工作,叔叔調(diào)到當時的青島海洋大學任教,嬸嬸在政府部門。”王葆菁說,這一年開始,他們家算是大團聚了。此后的幾年,大哥、二姐也陸續(xù)結(jié)婚生子,家里人也越來越多,但也有時候大姐、二姐不在家過年,也有人少的時候。1984年的全家福照片又是一次他們家比較“整裝”的一張照片,里面是父母兩人,兄弟三人以及各自的妻兒共11人。“我是姊妹中最后一個結(jié)婚的,也是最后一個生孩子的。”王葆菁說,這一年他兒子出生了,標準的一家三代人齊全了。
1989年
買來相機在家拍全家福
1986年已經(jīng)有了彩色膠片,王葆菁家從這一年開始拍攝的全家福照片都是彩色的。到了1989年,大哥花了250元賣了一臺照相機。“這花了我半年多的工資,從此我們家就不用去照相館了,在家就能拍全家福了。”王葆菁的大哥說,這之后的全家福就豐富了起來,不僅是春節(jié)拍攝,拍攝的地點也不局限在家里了,居住的大院走廊里或者飯店里都能拍攝全家福了。
但后面幾年的全家福也有很多遺憾,就是人總是不太全,因為大家都有工作,特別是大姐和二姐在外地,很難聚齊。最后一張全家福是2002年拍攝的,當時是89歲的老父親過生日,這個時候已經(jīng)是四世同堂的一大家人,這張照片上總共19個人。“這張照片仍然少了兩個人,就是大姐夫和大姐家的大女婿沒能來,我們當時還說好2003年再拍一張全家齊全的照片,沒想到2003年老父親去世了,這張2002年的全家福照片就成為我們家最后一張齊全的全家福了。”王葆菁說,后來家人也拍攝一些合影照片,但感覺沒了父親,不應該納入全家福照片的系列里。
想法>>>
希望成為“傳家寶”
“這套照片是老父親留存下來的,他晚年的時候經(jīng)常拿出來翻看。”王葆菁說,從第一張看到第47張,能看見他們?nèi)胰嗽诮雮€世紀中的變化,父母從年輕到老去,他們姊妹從嬰兒到少年再到青年、中年,每一年都有感動。
“《時間都去哪兒了》那首歌唱響的時候,姊妹們打來電話,詢問家里的相冊還在吧,于是我就找朋友將這些照片掃描成電子版,每個姊妹給了一套,大家都當成寶貝一樣留下來了。”王葆菁說,他也經(jīng)常拿出來給兒子講照片里的故事,受到家庭的影響,兒子和兒媳也非常孝順,經(jīng)常給他們老兩口制造一些讓他們感動的驚喜。兒子也說,家里的這套相冊他要接過去保存好,這是他們家的“傳家寶”。
“如今我們姊妹幾個各自都有了一個大家庭,父母去世后,過春節(jié)就很難聚到一起,但今年已經(jīng)約好了,3月1日的時候一起在飯店聚會,所有家庭成員都來,到時候肯定能再拍張全家合影照片。”王葆菁說。 記者 孫啟孟